<清風不識字>:別了,福澤諭吉⋯⋯

早前,本欄以〈別了,大江健三郎〉〈別了,鳥山明〉,向兩位東瀛文化巨匠致敬。前者是繼川端康成之後,日本在國際文化最享負盛名的小說家;同時因為其終生反戰、反帝制,為兩岸四地民眾所認識。而後者,則因為其代表作——取材自《西遊記》的《龍珠》,為海內外華人讀者所熟悉與喜愛。相對地,本文介紹的福澤諭吉,與中國的關係則要複雜得多;而這,當然與其所處的晚清、明治之世的國內外環境密切相關。 

既然福澤生於十九世紀(1835年1月1日—1901年2月3日),為何筆者要在今天與其道別?過去近半世紀以來,福澤諭吉的頭像,一直印在面額最大的一萬日圓紙幣上。自1980年代至今,各種面額的日圓紙幣,已經過多次改版;上面所紀念的各式人等,亦多已改頭換面。然而,福澤諭吉一直被保留到今天,才為日本近代經濟之父澀澤榮一所取代,正正說明前者在日本現代史的地位。

幕末時代的日本,仍如東周時代的中國文武不分。其父親既是基層武士,同時亦為儒學家。就在福澤出生當晚,其父因獲得清朝《上諭條例》,而將其次子取名諭吉。可以說,福澤自出生始,就和中華文化、中日政經發展,結下不解之緣。福澤諭吉固然熟讀漢家典籍,卻絕不守舊。當時美國黑船已轟開日本大門,並間接導致德川幕府的倒台。

位於九州中津市的福澤諭吉故居
位於九州中津市的福澤諭吉故居

福澤認為作為下級武士的先父,是門閥制度的犧牲品。因此,福澤亦成為最重要的幕末志士之一;他的貢獻,主要在於引入現代經濟學,尤其是英文典籍。在實業方面,福澤引進了「複式記帳法」與現代保險觀念和體制,造福日本社會至今。而這一切,都由福澤在大阪、江戶(今東京)、橫濱等地埋首苦學荷蘭語、英語為起點。

有意思的是,福澤除了對外語、財金、商貿感興趣,亦大力提倡「洋食」,成為今天大行其道日式西餐的源頭之一。他推廣的「洋食」,主要是指富含優質蛋白的紅肉和乳製品。早在明治三年(1870年),他受築地牛馬公司之邀,寫有《肉食之說》以為推廣。早於一個半世紀以前,在這篇不過千三字的短文中,福澤深入淺出地說明透過改變日人飲食習慣,多用紅肉、乳製品,對健康乃至國力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更難得的是,文章有系統地介紹牛奶、乳酪、牛油,以及各式奶粉的好處,無論對有識之士,還是粗通文墨的民眾而言,皆屬一開其耳目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