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學堂(第十屆)——香港宗教歷史文化》專題講座回顧

《歷史文化學堂(第十屆)——香港宗教歷史文化 四場專題講座分別於2025年3月至5月舉行,邀請熟知香港宗教歷史文化的學者及專家,為中、小學師生介紹宗教在香港發展的經歷、現存在港的宗教歷史建築等。學生可以透過學習宗教的文化,加強道德倫理教育,促進多元化學習。今年講座反應熱烈,師生及家長均踴躍報名參與,再次感謝所有學校支持。

歡迎重溫講座的精彩內容:

第一場

主題:道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講者:梁德華道長(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日期:2025 年 3 月 27 日(四)

內容:梁德華道長以道教太極圖主題,探究其奧妙及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關係。梁道長以人生為喻,說明道家中和諧平衡的精髓:人生如陰陽循環、周而復始,順逆之境皆應坦然以對。梁道長期許這一思想能成為師生們現代處世的智慧,並深信「黑暗盡頭必有光明,明天會更好」。

重温連結:https://www.youtube.com/live/QCwNWlfGvT0

第二場

主題:香港教堂的出現和發展

講者:陳天權先生(專欄作家和風俗研究者)

日期:2025 年 5 月 8 日(星期四)

內容:香港開埠不久已有西方傳教士在港島設立傳教基地,之後逐步向九龍和新界擴展。他們除了建立崇拜場所,也透過辦學和醫療將基督訊息深入民間。陳天權先生以香港保留至今的古老教堂為主題,分享它們不同年代的建築特色,並探討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香港的傳播路徑及發展脈絡。

重温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GzUzOa1Z4

第三場

主題:香港民間宗教歷史文化

講者: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日期:2025 年 5 月 15 日(星期四)

內容:彭淑敏博士以香港民間宗教為主題,探討本土神明的信仰演變、歷史脈絡。彭博士以洪聖誕與觀音誕為例,剖析這兩大節慶的起源與傳統習俗,並結合鴨脷洲洪聖古廟及香港各地觀音廟的建築特色和節慶活動,闡釋廟宇如何成為連結信眾與社區的重要紐帶,讓我們細味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重温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IZ9fezquQ&list=PLEI2ZrOh0oCh-Trf8VJGLdIgnp2YzHc8i

第四場

主題:香港佛教的歷史文化

講者:鄧家宙博士(香港史學會理事)

日期:2025 年 5 月 22 日(星期四)

內容:香港佛教承襲漢傳佛教的傳統,融合廣東佛教的特色。鄧家宙博士將香港佛教歷史劃分不同時期,並細說其特質,例如慈善事業興盛、高等教育普及等。鄧博士也分享了香港佛教中的藏傳、南傳等豐富流派,並探究它們是如何通過現代化管理與社會服務,在多元社會環境中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面貌。

重温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6RvOaU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