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古代的全人教育——淺談與「六藝」有關小故事

孔子曾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其教育觀除了重視仁德、道德等哲學範疇,也強調「游於藝」等實用技能。「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本文暫不探討「六藝」的深層意義,只想分享一些與六藝有關的小故事。

禮是指禮節。《韓詩外傳》記載了一則與禮節相關的故事:孟子因一件小事情而有休妻的打算。話說有一天,孟妻獨自在屋裏伸開兩腿坐著。孟子進屋看見妻子的這個坐姿,便對母親説:「妻子不講禮儀,請允許我休了她。」孟母問:「為什麼?」孟子答:「她伸開兩腿坐著。」孟母又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説:「我親眼看見的。」孟母於是説:「這是你沒禮貌,不是婦人沒禮貌。《禮記》上說,將要進屋時,應該先問屋裏有誰;進入廳堂時,必須高聲傳揚,讓裏面的人知道;將要進屋時,必須低頭看地,為的是讓屋內人作好準備。你到妻子休息的地方,進屋時沒有聲響,才會看到她兩腿伸開坐著的樣子。這是你先失禮,並非你妻子沒禮貌!」孟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打消休妻的念頭。

樂是指音樂。《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竽(古代吹奏樂器)的合奏,每次都要三百多名樂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在數百人的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一直沒有被人發現。宣王死後,湣王繼位,他偏愛聽獨奏,所以命樂工輪流單獨表演。南郭先生得到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蒙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後來「濫竽充數」成為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的成語。

射是指射箭。說起古代射箭高手,當然是宋代的岳飛。《宋史》記載:「(飛)學射於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飛;飛引弓一發,破其筈再發,又中。」意思是說,岳飛的老師周同連續發射出三支箭,全部射中紅心,以此作為示範。岳飛隨即拉開弓射出一箭,正好射中並擊破了周同射出的箭尾,再次發箭又中。可見,岳飛的箭術達到青出於藍的境界了。

御是指駕駛馬車。初中同學可能接觸過司馬遷《御人之妻》一文,文中記述了一位車夫為齊國相國晏子駕車的故事。有一天,車夫妻子從門縫間偷看自己丈夫出門後,提出要離開車夫,車夫百思不得其解。妻子解釋道:「晏子身高不滿六尺,卻身為齊國宰相,名聞各國。今天看他出門,志向深遠,謙遜有禮。而你身高八尺,職位低反倒自大,所以我要離去。」車夫被妻子教訓後,從此變得謙遜恭謹。後來,晏子便推薦車夫擔任大夫。

書是指文學與書法。民間流傳著一則關於書聖王羲之寫書法的有趣故事。有一天,王羲之到郊外遊山玩水,見到一位賣芭蕉扇的老婆婆在啼哭。王羲之上前詢問,老婆婆說:「天冷了,芭蕉扇賣不出去,現在連吃飯都成問題了。」王羲之聽後,便拿出筆墨,在老婆婆的上百把芭蕉扇上龍飛鳳舞地寫下幾個大字。老婆婆一看,她那些乾淨的芭蕉扇,竟被王羲之寫得一塌糊塗,立刻哭著要王羲之賠她新扇子。王羲之卻請老婆婆將芭蕉扇的價格大幅度提高,由原本的三個錢一把,改為三百錢一把,並囑咐老婆婆對顧客說:「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逸少為王羲之的字)寫的。」老婆婆起初不肯相信,還纏著王羲之不放。沒想到,路過的人一見是王羲之親筆題的扇子,馬上掏出三百錢來買。轉眼間,這上百把芭蕉扇都賣光了。

數是指算術與數論。以下分享一則與數字有關的趣事:《笑林廣記‧訓子》記載,一位富翁的兒子不識字,於是聘請老師教導他識字。兒子首先學會了「一」字是一畫、「二」字是兩畫、「三」字是三畫,覺得很容易,便告訴父親自己已通曉字義,父親感到欣喜。一日,父親請來一位姓「萬」的客人對飲,便命兒子寫個「萬」字,兒子卻遲遲未能寫成。父親問兒子緣由,兒子回答:「半天只寫了五百畫,姓什麼不好,偏偏要姓萬!」原來,兒子以為「萬」字的寫法是要寫上一萬個「一」字,這便是目不識丁者的文字與數學邏輯,令人忍俊不禁。

研習六藝,就是一套完整的全人教育。學習禮、樂可以規範人的內外行徑、培養品德修養;習射、御有助於鍛煉體能與意志力;通曉書、數則能拓展歷史、文學、科學等知識領域。

延伸閱讀~關於麟閣

刊登於本章內的「六藝磁磚畫」,拍攝於香港黃大仙祠的麟閣。麟閣平日並不對外開放,只有在每年祠廟的開放日,市民才有機會入內參觀。麟閣是奉祀大成至聖孔聖先師、四配十二哲及歷代先賢先儒的殿堂。自1921年建祠之初,便建有「麟閣」供奉孔子,是香港最早期祭祀孔子的場所。

「麟閣」之名源自麒麟這一吉祥神獸,據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孔子出生前,曾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繫衰周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並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