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風起閩地——文化在生活中開花

#47福見福建(2025年9-10月號第47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多元民族國家,歷經數千年朝代更迭與政權分合,至今已形成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元一體格局。雖然各民族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習俗,在語言、宗教、地理等方面展現出多樣性,但彼此之間卻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與共同利益,構成了「中華民族」這一整體。

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皆屬於56民族中最大族群——漢族的分支,各自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背景。客家人源自中原地區,因戰亂南遷而形成,主要分佈於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與福建人世代為鄰;潮州人則屬閩南民系,其語言——潮州話,正是閩南語的潮汕片。這些族群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正是費孝通所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具體體現:在「中華民族」的統一理念下,多元文化共存、互動、聯繫,各自保有獨立性,同時又彼此交融。

福建位處中國東南沿海,是一片山海交錯的土地。這裡不僅風景秀麗,更孕育出獨特而深厚的文化。福建人的文化,是一種融合語言、信仰、飲食與移民精神的生活智慧。認識福建文化,不只是瞭解歷史,更是認識自己、理解世界的起點。

多語並存的文化拼圖

福建是中國語言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閩南語、客家話、福州話等方言在不同地區流傳,形成「一縣一語」的語言地圖。這些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承載著地方的故事與情感。例如閩南語中的童謠、俗語,常蘊含生活智慧與幽默。鼓勵記錄家中長輩的語言,不僅能保存文化,也能拉近世代間的距離。

信仰與節慶

福建人信仰多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是媽祖。媽祖原名林默,相傳為宋代人,因救人於海而被奉為海神。她不僅守護漁民,更成為福建人移民海外的精神依靠。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媽祖誕,福建各地會舉行盛大的迎神賽會。神轎穿街過巷,鑼鼓喧天,信眾虔誠膜拜,場面熱烈而莊嚴。這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是文化在群體中的具象流動。

在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媽祖信仰依然盛行,成為華人社群的精神紐帶。信仰,讓文化跨越地域,延續於不同土地之上。

飲食文化:一碗麵線

福建菜講究湯頭與原味,清淡中見真功。福州魚丸、沙縣小吃、閩南甜品等地方美食,不僅味道可口,更反映出福建人節儉、重家庭的生活態度。例如福州人過年必吃的「太平麵線」,象徵平安與長壽。透過飲食,可以體會文化如何滲透日常生活。訪問家人、記錄家鄉食譜,甚至舉辦「家鄉味分享日」,都能讓文化在味蕾中流動。

移民精神:走向世界的福建人

福建人自古有「下南洋」的傳統,許多家庭在海外落地生根,形成龐大的僑鄉網絡。儘管身在異地,福建人仍保留語言、信仰與飲食習慣,展現強烈的文化認同。這種「不忘本」的精神,值得學習與傳承。透過瞭解福建人的移民故事,可以思考文化如何跨越地域,在不同土地上延續與變化,這也是培養全球視野的重要一課。

舊夢新聲:新世代的文化表達

隨著時代變遷,福建文化也在創新中尋找新生命。許多年輕人透過文創、音樂、影視等方式,重新詮釋家鄉文化。例如將閩南語融入流行歌曲,或設計以媽祖為主題的文具與服飾。這些創意不僅讓文化更貼近年輕世代,也激發表達力與創造力。創作繪本、短片、文化小報等,都是展現「我是福建人」的方式。

文化教育的力量

福建文化是一種活著的文化,它不只存在於博物館或課本,更在語言、信仰、飲食與日常生活中流動。文化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培養與身份的建立。

人們在生活中認識文化,在創作中表達文化,在交流中尊重文化,這正是文化延續與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我們每天說的話、吃的飯、信的神、走的路。

從福建出發,我們不只是在尋找文化的根,更是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