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古剎林立:福州古寺與佛教文化遺產

#47福見福建(2025年9-10月號第47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被譽為東南沿海的「山國」。全省地勢北高南低,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港灣與島嶼眾多,兼具山地與海岸的地形特色。較為人熟知的港灣包括泉州灣與廈門灣等。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勢優越,具備形成古城的天然條件。福州經歷歷代發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歷史上以對外交通與貿易的繁盛而著稱。

福州文物古蹟豐富,其古建築不僅展現鮮明的地域特色,也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佛教自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在本地逐漸發展,並與儒家、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體系,展現出獨特的教理、宗派與儀軌。在中國佛教寺院建築中,福州的開元寺、華林寺、西禪寺與湧泉寺尤具代表性。

開元寺位於福州市城內經院巷,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梁太清年間(547-549年),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最初名為「大雲寺」,唐開元年間被列為皇家寺院,改稱「開元寺」。它是福州現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亦是刻印經書的重要場所,唐代時曾吸引日本與印度高僧前來修學。開元寺至今仍保留唐代的主要格局,被尊稱為「古閩祖剎」,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特大型鐵鑄阿彌陀佛坐像尤為著名,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華林寺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原名「越山吉祥禪院」,寓意國境安寧。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改名為「華林寺」。清末名臣林則徐(1785–1850年)曾為華林寺題聯:「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並撰寫《重修越山華林禪寺碑記》,後刻碑於寺中。華林寺建築古樸雄渾、工藝精湛,擁有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大雄寶殿。華林寺於1953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禪寺建於唐咸通八年(867年),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怡山山麓,鄰近福州大學。福州自古盛產荔枝,尤以宋代最為鼎盛。寺門坊柱上刻有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西禪寺是唐朝創建的古寺,以其古荔枝樹聞名,有「閩中荔枝甲天下,西禪荔枝甲閩中」之美譽。寺內數百株古荔枝樹與歷史悠久的報恩塔共同構成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享譽國內外。

湧泉寺位於福州市東南部的鼓山,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3年),有「閩剎之冠」的美譽。寺院依山而建,建築設計獨特,門上懸掛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賜「湧泉寺」匾額。寺內保存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建造的千佛陶塔,並為重要的印經場所,收藏大量明清時期的雕版,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獻價值。

福州自古文風鼎盛,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古寺林立,在佛教建築藝術、美術工藝與宗教信仰空間中傳承與延續,千年香火不絕,見證佛教在中國嶺南的本土發展經歷,也反映出地方社會的文化特色與宗教生活,建構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延伸閱讀:

  •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 泉州開元寺編委會編:《泉州開元寺》。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 梵輝:《西禪古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