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處世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貢問日:「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日:「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日:「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路篇》13:24

【今譯】

孔子說:「如果有人滿村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先生說:「不行。」「假如村裏的人都討厭他,又怎麼樣?」先生說:「不行。不如村裏的好人都喜歡他,村裏的壞人都討厭他。」

【時析】

惡棍橫行鄉里,人人懼之惡之,這樣的人不是無知蠻橫就是有意作惡,做一個這樣的人當然不行。那做一個「好好先生」、「老好人」為什麼也不行呢?因為他誰也不得罪,好人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因此失去了善惡標準,跟誰都同流合污,是為「鄉愿」,是「德之賊」也。真正的「好人」則有是非善惡標準,「能好人,能惡人」,能「以直報怨」,心中有把尺子,所以才會受到好人的贊同,壞人的憎恨。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