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福州茶港的興衰

#47福見福建(2025年9-10月號第47期)

圖、文:陳旭(文化工作者)

1842年,鴉片戰爭後大清國戰敗,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列為通商口岸。其中,福建省就有廈門和福州兩個口岸。洋人為何相中福州作為通商港口?原因正是武夷山的茶葉。武夷茶受歐美人喜愛,緣於英國王室的婚姻。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給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Ⅱ),她的嫁妝中便有武夷紅茶「正山小種」。凱瑟琳公主在葡萄牙時就愛喝紅茶,這本是個人所好,卻因她嫁到英國王室而成為英國宮廷的時尚。後來,下午茶風潮從英國上流社會席捲各階層,中國茶葉成爲時髦且高貴的飲品。武夷紅茶為半發酵茶,特別適合加入牛奶和糖飲用,而此備受歡迎。英國人所稱的「黑色茶」(Black Tea),正是產自武夷山的烏龍茶。

起初,洋人規劃了一條省時、省力又省錢的運茶路徑,茶葉可沿閩江發源地之一的武夷山順流而下,直達福州港出海。然而,福州官府並不熱心,儘管英國人於1845年就在福州設領事館,但業務清淡,武夷山茶葉依舊翻山越嶺,捨近求遠經由廣州出口。

同時,英國人密謀一項計畫。美國作家薩拉‧羅斯(Sarah Rose)在所著《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一書中,詳細紀錄了英國王室控制的東印度公司派遣植物學家兼園藝師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到中國從事商業間諜的過程。1848年,福瓊由英國出發,經香港轉入內地,為了掩人耳目,他在後腦勺貼上假辮子,喬裝成中國北方商人潛入茶區,竊取種茶和製茶技術,並把中國茶苗移栽到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加爾各答的種植園。

1851年,太平天國戰事爆發,山路崎嶇還是小事,致命的是路途極不安全,清政府又失去了豐厚的茶葉稅收。這時,福建巡撫才上奏朝廷,建議武夷茶由福州出口。1853年,局勢出現轉機,各國商人湧到福州購茶,歐美等十七國先後在福州設立領事館,福州成了世界茶港。

隨著中國茶樹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落地生根,經過十多年的培育,產量逐漸上升,借助英國技術,茶葉品質穩定提升。印度茶葉迅速崛起,吞噬了中國茶葉的出口份額,還逆向侵食茶馬古道上輸往西藏的茶葉生意,中國對茶葉市場的壟斷地位就此崩塌。福州茶港經過二十多年的繁榮後,昔日榮光不再,洋領事們早已人走茶涼,只留下領事館舊址上西洋風格的老建築,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福州煙台山原英國領事館舊址
福州煙台山原英國領事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