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坐看雲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民族英雄林則徐

曾經擔任香港第四任總督的寶靈爵士(又稱包令),於1852年12月14日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宣讀了一篇題為《欽差大臣林則徐的生平及著述》,高度評價林則徐的思想品格及其影響。

他說︰「世界上不時出現偉大的人物。在中國,林則徐則是該國人民的縮影。他是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是聖人,而且是萬聖之聖。他以廉潔、睿智,行為正直和不斂財著稱。他通過堅忍努力獲得榮譽,他的影響遠及最僻遠的村莊,構成社會的主要基礎」。

林則徐是在1850年11月由福州去桂林赴任途中逝世。當他的遺體由潮州普寧縣運往福州途中,沿途人山人海,眾多文武百官加入了這個長長的行列。

包令對林則徐的詩文著作亦有很高的評價︰「他的諺語格言掛滿千家萬戶的牆壁」,好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正是林則徐一生做人的準則,只要對國家有利的事,他便全力以赴,生死置於度外。

林則徐一生曾經在新疆、福建、廣東、廣西、浙江等多個地方工作,每到一處地方,他都會深入民間,了解民情。他為了杜絕鴉片煙,便學習英文、葡文,了解西方報章及國際形勢,又派人去十三行工作,了解外國人的動態,充分掌握了鴉片煙販子的情況才行動。

林則徐並非水利專家,但由於他做事認真,事事親力親為,經過一段時間,逐步成為治水專家。為了解決黃河泛濫,他建議將黃河改道,由山東利津入海。在他被貶謫前往新疆伊犁後,更主動承擔解決水利問題。他親自帶領民工排沙挖石,興建龍口新渠。自林則徐開墾後,這條渠運行了123年,直自1967年喀什河彎道新渠建成為止。

林則徐在吐魯番研究坎兒井,在地下穿穴而行,引水橫流,漸引漸高,使新疆大片土地變成沃土。他又從福建引進數以萬計的樹苗(以榕樹、柳樹為主),綠化沙漠,新疆人稱坎兒井為「林公井」、渠為「林公渠」、紡織車為「林工車」、植林為「林公林」。

林則徐曾經將新疆的經歷及憂慮俄國侵略中國的野心告訴左宗棠,深深影響了日後左宗棠對新疆事務的態度。林則徐又將自己編撰、介紹西方的製作資料交給魏源,成為後來的《海國圖志》。可惜當時中國只出版了一次,未能廣泛流傳,反而被日本不斷翻印,在日本廣為流傳,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了巨大影響。

時至今日,在全國多個省份都有林則徐紀念館,反而在香港仍然未有。我們要讓現代的青年人認識中華民族,就要從深入認識林則徐開始。

歡迎收聽葉國華教授主講的香港電台《五十年後》節目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逢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洞悉最新時局形勢。

按此了解節目詳情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