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承傳>:東方巨港泉州

想一想
一. 你知道泉州得名的由來嗎?
二. 泉州在哪個時代成為馳名世界的東方巨港?

泉州,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屹立於東海之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古往今來,以其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和獨具神韻的人文景觀,有如一顆璀燦的明珠,光芒四射,蜚聲海內外,贏得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稱譽,與中國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相媲美。泉州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風景區清源山之流乳泉「味甘而潔,湛然澄清」而來;另有許多別稱,如「鯉城」、「刺桐城」等。

天然良港

古代的泉州與廣州同為中國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興起於唐,鼎盛於宋,至宋末元初達到頂峰。今天依然屹立在泉州的六勝塔,便是元代的建築,曾作為指示海舶進出港口的夜航燈塔。

元代時代,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成為馳名世界的東方巨港。東起朝鮮半島,中及東南亞地區,西至波斯灣乃至非洲東北,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海舶雲集泉州港,大量進出口商品在此集散或起運。元世祖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命護送科克清公主下嫁波斯,就是從泉州揚帆出海的;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圖塔來中國,也是從泉州港登陸。

當時,泉州城南長一里許的聚寶街,成為了中外商賈雲集、奇珍異寶雜陳的通衢鬧市。「城南聚寶接江濱,此地當年耀麗珍。攘攘熙熙互市客,夏來冬去十洲人。」從詩人的妙筆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貿易盛況和繁華景象。

千年寶塔

提到泉州的文物古蹟,最膾炙人口的,首推拔地挺立的東西塔。東西塔是泉州古城的標誌,位於開元寺大雄寶殿兩側,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分別建於唐末和五代。最早是木塔,後改為磚塔,至南宋時改建為石塔。東塔高44.06米,西塔高44.24米。塔作平面八角、五層五檐的樓閣樣式,柱枋檐礎均以榫頭相接,結構嚴密,歷經滄桑而巍然屹立,不偏不倚。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塔上的雕刻,內容廣泛,工藝精巧,形神各異,氣象萬千。而矗立著東西塔的名剎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氣象莊嚴,環境清幽,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

古城新姿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也有新的發展,新的跨越,古港雄風重振,名城更添姿彩。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泉州已經建成了快捷的海陸空主體交通網,鞏固並強化了其作為福建交通樞紐的地位。

後渚港即古刺桐港,是泉州交通發展的代表作,也是「以港興市」的目標工程。如今的後渚港,有客貨、雜貨、糧食、石油等專用碼頭七個,五千噸級集裝箱碼頭兩座。此外,湄洲灣的蕭厝港,水深條件良好,極具潛力。其開發與泉州灣的後渚港等四灣十二港區互相呼應,連成一氣,使泉州港成為當代的東方大港,延續古時的風彩。

開元寺
開元寺
泉州東西塔
泉州東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