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從客家茶粿説起

#46客至(2025年7-8月號第46期)

文:李愛潔(編委)

小時候,筆者的鄰居是客家人,每逢節日就會品嚐到他們送來的茶粿、炒米餅和米通。筆者對清明節時吃到的雞屎藤茶粿情有獨鍾。雞屎藤是一種中藥材,可以用來煲湯或泡茶,客家人則用雞屎藤漿混合糯米粉來製作茶粿,既是清明節的祭品,也是具有保健功效的糕點。雞屎藤茶粿名稱雖然有點不雅,氣味也不怎麼好,但這道食物的傳承,正反映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和智慧。筆者當然禮尚往來,把自釀的梅酒和家鄉的陳皮來答謝他們,順便學會了幾句客家話。

近日,筆者到訪深圳龍華區的觀瀾古墟,一處充滿客家文化氛圍的建築群。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觀瀾古墟,面積約兩萬平方米。清朝時期,由於水運發達,觀瀾古墟便成為中外商品的集散地,與深圳墟、清平古墟、沙頭角墟並稱為深圳「四大名墟」。每逢農曆的一日、四日和七日都有墟市,故有「小香港」之稱。

觀瀾古墟以簡樸的夯土建築為主。筆者從南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碉樓,前方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街。鱗次櫛比的臨街騎樓,青磚瓦頂,充滿古色古香的客家風情。這也是深圳唯一保留完整的清末民初墟市街區的地方,有「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的美譽。雜貨店、布疋行、錢莊、藥局等牌匾舉目皆是,再現二百年前繁華墟市的風貌。觀瀾古墟經過修繕和活化,結合文創小店、藝術展覽、美育基地等元素,呈現獨特的人文面貌,成為文青落腳點。不少遊客身穿華麗漢服在此旅拍,有時光倒流的感覺。走不多遠是錯落有致的小巷,牆上設有多幅貼牆式牆繪,迎合年輕人喜歡「打卡」拍照的愛好。最近因《哪吒2》的熱潮,古墟更增添了一幅《哪吒2》故事人物的牆繪,「吸粉」無數。

筆者恰巧遇上觀瀾古墟辦事處的職員,在她的推薦下,於古墟欣賞了夜晚上演的燈光秀。流動的光影投射在古樓上,時而飛龍在天,時而山水人物,映照出充滿動感的夢幻世界;再配以震撼的音響效果,帶給遊人不一樣的視聽感受。

觀瀾古墟是一處客家民俗風情的展示地,令人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珍貴。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生活的溫度,細説著客家族群勤勞的故事。近年,觀瀾古墟被列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蹟,也是深圳近年經濟文化的縮影。筆者試乘深圳的有軌電車漫遊市內,果然又是一趟極佳的旅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