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客」韻流芳

#46客至(2025年7-8月號第46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客家人,實乃客家民系,該民系人口龐大,是漢族中的一個強大分支。客家人分佈於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區的180多個市縣,人口多達五千萬。 除此之外,在臺灣、香港、澳門,也有約六百萬常居人口。客家人歷經遷徙,足跡遍及全球,遠至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餘個國家,海外人口亦達一千五百萬人。

我們一般認為客家人主要生活在我國南方一帶,殊不知客家人的由來,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過程。中國歷史上多次民族大遷徙,特別是中原地區漢人的南遷,與客家民系的形成息息相關。這些南遷的漢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民系。

在清朝之前,客家人不謂「客家」,而謂「客籍」。起初南遷時,由於遷徙人口眾多,地方政府將原住民稱為「主籍」或「土籍」,而將南遷漢人稱為「客籍」,意為外來作客之人,這便是客家人最初的稱謂。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嶺南著名學者屈大均編纂的《永安縣次志》是最早出現「客家」一詞的文獻,其卷十四〈風俗〉記載:「琴江好虛禮,頗事文學……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客家」的稱謂自此而來。

客家文化繼承中原文化,核心是儒家文化。客家人重視教育,耕讀傳家,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傳統。探本溯源,客家文化的由來便是源於上述南遷之故。

除了儒家文化,客家的方言、山歌、戲劇、音樂、舞蹈、工藝、飲食等等,都是客家人標誌性的文化特徵。

客家方言地方特色鮮明,這是因為客家話分佈的區域廣闊,不僅在中國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客家方言,還在海外,如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演變出形形色色的片區方言。甚至在一些小島上,客家人建立了獨立的族群,與當地土話結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客家方言。

以客家方言演譯的山歌、戲劇、諺語、童謠等,也因各地方言特色的不同,而形成各具獨特的版本。其中尤以客家山歌為人所熟知,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客家山歌題材廣泛,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最為人熟知的是男女即興對唱,如「尾駁尾」要求下句首字接上句末字,例如男方唱「妹子人才蓋一村」,女方需回「村頭村尾難尋你」,考驗歌者的急智與文學功底,其活潑生動、詼諧有趣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客家飲食更是客家文化中的另一大特色。作為粵菜的三大分支之一,客家菜以鹹香、鮮美、軟糯為主。這是中原漢人南遷後,根據南方的氣候條件和當地的生活風俗、食材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飲食文化。客家名菜如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豬肚雞、釀苦瓜等,都是許多老饕的夢中情菜。除了這些特色菜式,客家飲食還有粄和客家擂茶。粄的種類很多,是客家特色的米食,類似閩南人的「粿」。一般以大米為主,磨出粄漿,擠去多餘的水份後成米漿,再製作出鹹甜不一的粄條、甜粄、菜頭粄、番薯粄等。

除了粄,客家擂茶也是客家人的傳統美食之一。以茶入饌的飲食方法,我們並不陌生,但將茶葉搗碎,研磨成粉,再加入熟花生米、芝麻、九層塔、食鹽,沖入開水,最後放入炒米或米飯而成的「客家擂茶」,卻另有一番風味。千年韻味,一茶擂香,客家擂茶不僅是我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更入選了國家非遺文化的行列。

客家人作為漢族中獨具特色的民系,其形成與中原漢人南遷的歷史密不可分,「客家」之稱亦隨時代演變而確立。他們不僅將中原文化的精華薪火相傳,更在與各地的交融中,孕育出方言、山歌、飲食等在內的豐富文化符號。這些獨特的文化印記,既承載著遷徙的記憶,也展現了客家人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多元構成中極具魅力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