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香港客家飲食文化中的族群記憶

#46客至(2025年7-8月號第46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有言「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中國文化中歷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統計,香港居民以廣東人為主,亦有不少來自客家、福建及潮州等地的族群,戰後大批移民來港定居,將故鄉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文化帶來香港,逐漸在地化並促成本地多元且豐富的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文化集中體現客家人勤儉務實、物盡其用性格特徵,生活飲食持守「吃飽不吃巧」為原則,不追求名貴食材,強調以當地出產的蔬菜與肉類互相搭配。早期香港客家人多以務農為生,體力勞動需求甚高,因而客家菜普遍講求「油、鹹、香」的味道,以滿足日常能量與體力的補充。高油脂的烹調有助儲備熱量,鹹味有助提升食慾,並且有助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亦有助補充汗水流失的鹽分,而濃郁香氣則能提升客家菜餚的獨有風味,展現出客家飲食文化與生活環境高度適應的實用智慧。

客家菜主要在家庭與村落中流傳,更逐漸融入香港社會,發展為為人熟知且廣受歡迎的本地菜系。客家菜強調「抵食夾大件」,即以價廉物美見稱,深受市民歡迎。香港著名客家菜館如「梅江」、「東江樓」、「瓊園」、「泉章居」及「醉瓊樓」等,均頗具聲譽。經典菜式如鹽焗雞、梅菜扣肉和釀豆腐等,亦常見於茶餐廳與粵菜餐館,顯示其已深度融入香港日常飲食文化。

「客家菜菜式」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反映其歷史價值與族群意義。香港客家村落的傳統菜式如九大簋、醃菜和粄粿等,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菜式,展現客家族群的獨特的日常生活與飲食文化。其中,九大簋是客家最高規格的宴席菜式,並且最具代表性,過去多用於婚嫁、壽宴等重大喜慶場合。以燜豬肉作為主菜,講究「多煮」及「一邊吃一邊添」,在族群賓客享用期間不斷添上燜豬肉,寓意富足有餘、喜氣綿延。現時「九大簋」逐漸演變為「客家盆菜」,成為中秋、冬至與農曆新年等節慶場合的熱門菜式,增添喜慶歡聚之情懷。

此外,粿粄類食品亦是獨特的客家菜菜式,凸顯以米食為主的製作技藝與飲食文化。「粿」指以米製成的糕點或食品,「粄」則是指以碎米製成的餅,是客家人的節令食品。粿粄的種類繁多,製作變化多樣,尤具應節功能。在農曆新年有炒米餅、圓籠粄粿及米層,端午節食灰水糭和鹹糭,清明節前後則有艾葉粿、雞屎藤粿和粗麻葉粄等,添丁喜事則製作新丁粄,象徵喜慶。粿粄作為客家人的日常與節令美食,更是族群節慶的重要文化標誌,同時體現粵港地區客家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重視與族群、家人一起歡聚及聯繫情感。

食品製作技藝的傳承,是族群記憶延續的重要形式,亦在鞏固族群認同上發揮關鍵作用。不少客家婦女從家中女性長輩學習烹煮客家菜的技巧,來港後也通過日常生活中實踐,將這些「食物記憶」傳承給下一代。客家菜承載著維繫同鄉情誼的族群記憶,並進一步鞏固對客家文化身分的認同。如在節日中常見的客家粉仔,俗稱「老鼠仔」,平日製作為白色,在生辰或喜慶節日則染成紅色,與親友分享,以此表達祝福之意,更發揮凝聚族群的社會功能。

然而,客家菜亦面臨文化斷層的挑戰。年輕一代普遍對客家飲食文化缺乏認識或傳承意願,加上部分經典菜式如鹽焗雞、梅菜扣肉已被廣泛納入粵菜體系,其原有的族群特色日漸淡化。面對此一發展,透過學校教育、社區工作坊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推廣,有助重申其歷史淵源與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