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香港少為人知的客家村落——糧船灣

#46客至(2025年7-8月號第46期)

圖、文:謝宛達(糧船灣聯誼總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在香港,有一處隱世客家村落——糧船灣。島上有四處鄉村:東丫、北丫、白臘三處客家村,以及沙橋漁民村,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面貌。糧船灣的英文名“High Island”源於其為西貢最高的島,海拔高達278米。

糧船灣是世界七大地質公園之一。島嶼周圍因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熔岩冷卻收縮,形成了被譽為「糧船灣超級火山」的地質奇觀,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六角形火山柱。島嶼上更有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糧船灣天后宮。天后宮位於東丫村,從東丫碼頭步行數十步即可抵達。此廟建於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1996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10年則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天后宮內有傳說中的「四寶」,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是在建廟年(1741年)鑄造的古鐘,此外還有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製作的精美雕刻等文物。

儘管現今糧船灣的漁民數量大幅減少,但村民對天后的崇拜依然堅守不變。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島上都會舉行慶祝天后誕辰的打醮儀式;每兩年還會舉辦一次大型海巡和神功戲。天后誕重要環節之一是「抽花炮」,這不僅是酬謝天后娘娘,更寓意著好運與祝福。這些活動吸引了數萬名旅客和原居民回到島上參與,展現了天后信仰的深厚根基。每當天后娘娘「出海巡遊」時,村民都會使用天后巡遊龍轎供奉天后。廟內原本設有一個「鴨嘴龍頭」,後因朽爛而更換為現今的龍頭造型。

客家人視麒麟為祥瑞之獸,舞麒麟的傳統已流傳數百年。在婚嫁、新屋入伙、添丁生子、迎賓等重大場合,舞麒麟仍是重要的民俗活動。早在18世紀中葉,客家人遷徙至西貢周邊時,便將舞麒麟文化帶入當地,並結合武術訓練,成為村落的傳統文化之一。

在1950至60年代,糧船灣客家文化、傳統農耕與飲食習俗發展鼎盛。當時客家居民約500人,近200艘漁船停泊,漁民人數逾千,相當熱鬧與繁華。其生計以務農、捕魚、養殖及手工加工為主。島上的客家傳統飲食包括客家擂茶,以茶葉、芝麻、花生、豆類、米等研磨成粉,沖入熱水後攪拌飲用,不僅是日常飲品,更是客家人用於勞作後補充營養的佳品,很受農民歡迎。客家茶果則是一款傳統糕點,俗稱「粄」,以糯米、粘米浸泡後磨成漿或粉團,包入餡料蒸煮製成。最初用於祭祀,後來廣泛應用於節慶與婚嫁等習俗,如春節、清明、十月朝及冬至等。

糧船灣不僅見證了香港客家文化的傳承,也保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值得探索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