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探索香港新界客家村落

香港客家族群的村落,主要分佈於新界的東北部、中部、東部、及西南部地區。客家族群在清初遷界令後遷徙至新界建立村落,由於新界大部分的平原地區,早已為圍頭族群定居生活,從外地遷徙而至的客家族群大多在新界的山區中建立村落。

新界東北部地區有不少客家人聚居,荔枝窩為當地其中一條客家村落。荔枝窩位於沙頭角,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並保留了完整的傳統兩進式設計建築。荔枝窩的部分村民後來又遷移至新界東北部其他地方,比如鎖羅盆、三椏村等。清代期間有不少客家人為了尋找土地居住及耕作,遷徙至新界東北地區建立村落,比如部分客家人在清康熙年間(1662至1722年),來到打鼓嶺的蓮麻坑開村定居,同樣保留了完整的民居房屋。

新界的中部地區亦有不少客家村落,當中有一村落名為曾大屋。曾大屋位於沙田,村內保留著不少花崗岩所建的房屋,該村村民早期從事石匠建築。曾大屋全村共三進,村落的四個角落均建有碉堡,用作防衛該村落治安,是香港本地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村落。新界中部尚有其他客家村落,比如樟樹灘。樟樹灘位於大埔,村民同樣是在康熙年間遷入新界建立村落,村內居民多以務農或捕魚為主。

新界東部地區的客家村落主要分佈於西貢一帶。當地有一名為鹽田梓的村落,村民以曬製海鹽為生。19世紀末期,歐洲傳教士來到新界東部地區傳教,其中鹽田梓就有不少客家人歸信天主教,比如鹽田梓村內建有名為聖若瑟小堂的鄉村教堂。過去客家人在新界東部地區還有建立其他村落,比如上窰。上窰的客家村民過去除了以耕種維持生計,亦會從事燒磚行業。

新界西南部地區亦是客家人的聚居範圍,當地有一名為老圍的村落,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老圍的客家人過去多從事耕作、養豬等活動。新界西南部地區過去亦有其他客家村落,但因應地區的城市規劃發展,有不少客家村落已被遷拆,村民多遷移至其他地方居住。不過原址上仍保留了一些客家古建築,比如位於荃灣的三棟屋村,其村落的遺址建築如今被重修成為三棟屋博物館。

延伸閱讀
蕭國健:《崇文重教:香港新界客家歷史與文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4年。
蕭國健:《香港新界之歷史與鄉情》。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8年。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