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坐看雲起:世界的未來在中國

(一)我看到了世界的未來,它不在美國,而是在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在2025年4月2日以「我剛剛看到了未來。但它不是在美國」為題,講述他在中國所看見的「明日世界」。

他在文章中指出:「北京正在向美國發出信息:『我們不怕你,你不是你所認為的你,我們也不是你所認為的我們』。」他亦強調:特朗普提高關稅,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奇思妙想」並不會奏效。

中國重視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每年培養350萬名STEM畢業生。當DeepSeek(深度求索)發佈時,弗里德曼正身在中國,他看見中國人工智能創新者和中國科技行業的「魔力」。

(二)中國船舶工業上的「三顆明珠」

自2012年以來,中國先後建成三艘航母艦(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2024年1月1日,中國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總噸13萬5500噸,載客量5246人)正式營運。2024年,中國建造了全球最大型的「液化天然氣載運船」(LNG船),運載量較常規的17.4萬立方米提升到27.1萬立方米,運載能力增加了57%。

這三顆中國船舶工業上的明珠,使美國瞠目結舌,使中國造船業佔全球70%,而美國只是1%。

(三)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六、七十年代,內地最珍貴的一款菜式是「豆豉鯪魚炒油麥菜」。由於日本侵華十四年,使到中國滿目瘡痍。八十年後的中國,以全球9%的耕地,養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以中國式現代化讓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其中一個關鍵,就是「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8億畝耕地的紅線要牢牢守住。

今天,中國仍然堅持「備戰、備荒、為人民」,就是因為領導人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人民和軍隊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糧食問題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

歡迎收聽葉國華教授主講的香港電台《五十年後》節目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逢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洞悉最新時局形勢。

按此了解節目詳情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