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聽講>:DSE中國文學範文賞析: 曹雪芹「接外孫賈母惜孤女」——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上)

#46客至(2025年7-8月號第46期)

文:朱崇學老師(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黛玉眼中的寶玉

以下一段文字,描寫黛玉和寶玉初見:

一語未了,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進來報道︰「寶玉來了。」黛玉心想︰「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及至進來一看,卻是位青年公子,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縧,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縧,繫著一塊美玉。

及後寶玉去母親處請安再回來時,又寫道:

越顯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上文中曹雪芹運用了「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突出黛玉對寶玉的非一般印象。加上這段文字採用了黛玉的主觀視角,表面上在介紹寶玉,實則刻畫了黛玉的思想感情和內心變化。文中所描繪的寶玉,穿金戴銀,衣飾講究,在一般女孩子心目中,簡直是白馬王子;但在黛玉眼中,頂多是個紈絝子弟。那麼,究竟是什麼改變了黛玉的印象呢?且不說那塊美玉所代表的夙世情緣,前後兩段文字,主要集中在寶玉的眼神和笑容的刻畫。

所謂「睛若秋波」,其實是寫寶玉一見黛玉,那深邃的眼神早已落在黛玉臉上,正是四目交投,互相放電和觸電的過程。恐怕這「睛若秋波」,只有黛玉才能領受吧。難道寶玉見到那貌醜的如花,還會是「睛若秋波」嗎?那當然不會!

然後寫「即瞋視而有情」,這是黛玉內心的感覺。當一個對你有好感、深愛你的男人,即使惱怒你,眼神中也充滿着情思,絕無怪罪之意。簡單來說,就是黛玉懂得這個「兵」是收硬了。

寶玉見母親回來後,「轉盼多情」,眉梢眼角堆滿「萬種情思」。寶玉眼神中充滿情意,與一般無賴男人瞄女孩子的浮薄眼神完全是兩回事。聰明的黛玉看在眼中,又怎會感受不到呢?她先前對寶玉的不好印象,正被這溫柔的眼神融化了。

此外,女孩子總喜歡男孩子重視自己、肯哄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和顏悅色,陪著笑容。「雖怒時而似笑」,正是這個男孩子不會亂發脾氣,總流露出親切的微笑。後來又寫寶玉「語言若笑」,則說話談吐都讓人感到輕鬆和自在,令人不禁莞爾而笑。有些男孩子老是表現自我,說話時總是俗不可耐;有些男孩子卻懂得關心女孩子,說話時一直帶著微笑。女孩子們,你們喜歡怎樣的男孩子呢?

所以,男孩子的魅力主要來自他的眼神和笑容。曹雪芹是完全懂得的。(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