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生活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仁篇》4:1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仁人中間是美好的。選擇住處卻不選有仁愛之士的鄰里,怎麼算得上智慧呢?」

【時析】

選擇住所,要選擇有仁愛之士的社區,這樣易於建設和諧的小環境,對於個人、孩子、家庭的成長也有益。人易受環境的影響,如果所住的社區風氣壞、治安差,怎麼算得上好呢?而社區若風氣好,有仁人志士,則「見賢思齊」,社區會慢慢變得更好。「孟母三遷」的故事從孩子教育的側面證明了「里仁為美」。今天人們重視「社區建設」,就是為了創建和諧社區、有愛心的社區,為個人健康成長創建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現在網路發達,人們也進入了虛擬社羣。在虛擬社羣裏,也還是有一個「里仁為美」的問題。特別是青少年,在網上結識的朋友是好人壞人,對他的影響也是蠻大的。網上匿名認識,年齡性別不清,網下見面,有一見鍾情的,也有「見光死」的,有成為良師益友甚至人生伴侶的,也有發生劫財劫色案件的,端的在於辨認善惡美醜,要以仁者為鄰。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