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從欣賞廟宇裝飾藝術 了解古人與書籍點滴

本年度第35屆香港書展,在經歷十號颶風後落幕。筆者亦想藉此文透過廟宇裝飾藝術,分享古人與書籍的一些點滴。

書籍的保養——順德樂從黎氏大宗祠「晒書圖」彩繪畫(圖一)

畫面右上方題有「晒書圖」三字,最突出之處是一位袒胸露腹的讀書人,他側身半倚在一個大酒罈旁,正半靠式坐著看書,一派悠然自得之貌。

畫面中讀書人的形象,令筆者聯想起南朝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中〈郝隆曬書〉的一則趣事。原文記載:「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東晉時期,每逢農曆七月七日,當地鄉紳們紛紛把各種名貴的皮裘及錦被置於陽光之下,曬衣炫富。當時,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郝隆,卻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仰臥於竹榻之上,解開上衣,袒胸露背地曬太陽。眾人不解問他原因,郝隆便回答:「我在曬書!」家境清貧的郝隆,飽讀詩書,卻無華衣霓裳可曬,故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你們曬衣裳,我就曬肚皮。

古人喜愛在七夕(農曆七月七日)進行曬書活動,認為這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將書籍攤放在陽光下曝曬,以驅除書蟲。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七月七日,曬經書和衣裳,就不會被蟲蛀。)這說明到了東漢時期,七夕曬書已相沿成風。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讀書的樂趣——順德勒流裕源村華帝廟「讀書樂」彩繪畫(圖二及圖三)

畫面上方題有「讀書樂」三字,畫中有一位袒胸的讀書人半倚在石上看書,旁邊還有兩位讀書人,一人低頭看書,坐在他對面的那位士人,似乎正準備與他討論書中的內容。

以下,筆者分享三位古人對讀書樂趣的領會。首先是晉人陶淵明,他在《五柳先生傳》有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說明,陶淵明讀書不執着於字句穿鑿,但求與古人神交。每當心領神會時,甚至忘記吃飯,這正是讀書的最高樂趣。

其次,宋人陸游《燈下讀書戲作》詩中云:「吾生如蠹魚,亦復類熠耀。一生守斷簡,微火寒自照。區區心所樂,那顧世間笑。閉門謝俗子,與汝不同調。」詩歌表述陸游的一生就如同蠹魚(蠹蟲的一種,會蛀蝕書籍、衣服等物件),也像螢火蟲。陸游表示自己一輩子守著殘缺的書簡,以微弱的火光在寒冷中自我照亮。他只關注自己內心的快樂,不在乎世間的嘲笑和評價,選擇與世俗隔絕,閉門讀書,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不同基調。

再者,明人于謙《觀書》詩中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于謙將書籍比作真摯的老朋友,與自己晨昏相伴。「胸次全無一點塵」一句,表現出詩人心靈得到淨化。最後兩句更是妙筆,意指書中自有一番獨特的境界:那些騎馬尋春的富貴客人,又怎知我書齋走中自有春天呢?

讀書的態度——本港新田東山古廟「漁樵耕讀」讀書人木雕裝飾(圖四)

該木雕裝飾是描繪一位青年書生,一手持書,頭微低垂,身旁有一小孩。這位讀書人常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游說秦惠王失敗後,連夜翻檢書籍,把幾十個書箱打開,終於找到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經》,於是立即伏案誦讀,挑選有用的內容誦讀熟習,反覆思索揣摩。有時讀得昏昏欲睡,他便取鐵錐向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腳跟,並說:「世上哪有游說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錦緞,並以卿相之尊位給我的呢?」一年以後,他鑽研成功,自認可以用所學去游說各國諸侯了。蘇秦憑著堅毅不屈的努力,最終促成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結盟,聯合起來抵抗秦國,他也因此被任命為六國相國。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

讀書的環境——深圳南頭古城報德祠「柳下讀書」彩繪畫(圖五)

畫面右上方題有「柳下讀書」四字,畫中讀書人手持書,雙腿盤坐,在柳樹下專心讀書。古人有在柳樹下讀書的習慣,唐人劉眘虛《闕題》中有云:「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詩中的「閑門」可見很少人來打擾,門前通著山路。進門一看,院子裏種植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讀書堂深藏於柳影之中,環境幽雅、僻靜,正適合專心攻讀詩書。

圖四
圖四
圖五
圖五
圖六
圖六

抄襲書籍風雲——廣東省陳家祠(陳氏書院)「張松看孟德新書」灰塑裝飾(圖六)

這塊灰塑裝飾描繪了張松正在觀看曹操新作的場景。曹操的謀士楊修等人站在一旁,面帶得意的笑容。「張松看孟德新書」的故事取材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劉璋的謀士張松赴許都會見曹操,楊修取出曹操新作《孟德新書》給張松觀看,目的是顯示曹操的才華。不料張松看後,諷刺此書是曹操抄襲戰國無名氏之文,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將全文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還說蜀中一尺孩童皆能背誦。曹操得知後,說道:「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盛怒之下將新作燒毀。其實,《孟德新書》是曹操對自己軍事生涯的總結,並不涉及抄襲。《三國志》中也有提到此書,在《魏書一‧武帝紀》中記載:「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這說明《孟德新書》是一部超過十萬字的兵書,所有將領在征戰時都依據這本新書行事。

 

參考書目: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編:《陳氏書院建築裝飾中的故事和傳說‧灰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