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走進僑鄉江門 感受多元文化

最近,朋友送給筆者一些家鄉食品,細問之下才知道他的家鄉是大灣區的江門。江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坐落在西江與支流蓬江的匯合處,因煙墩山和蓬萊山南北對峙如門而得名。江門也被稱為「五邑」,地區包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和鶴山,以及附近大小海島。歷史悠久的江門是大灣區的優秀旅遊城市,僑鄉文化、五邑文化及廣府文化令江門綻放出獨有的魅力。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賦予江門「小鳥天堂」的美稱。1933年,作家巴金為這世外桃源寫下了名篇《鳥的天堂》。

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前往江門地區考察,了解中國第一僑鄉的歷史背景及其文物價值。華僑自強不息,從江門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正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二、三十年代,華僑興建了碉樓,現存1,833座,這些建築既是住宅又是防盜的堡壘。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遺成功,成為中國首個華僑文化世遺項目,更是廣東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此外,江門還擁有2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江門人傑地靈,人文史跡隨處可見。這裏有明儒陳獻章(又名陳白沙)、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等人的故里。梅家大院、三十三墟街等是多部中港影視作品的拍攝地,還有不少演藝界人士的祖籍在江門五邑。最近,一個大型的文化史展覽「中國僑都(江門)光影史」在長堤展出,為「明星之鄉」打造了一條江門的星光大道,讓江門更加引人注目。

江門300多年歷史的赤坎古鎮經活化後,轉型為一座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古鎮。街道上矗立著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房子,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騎樓建築群,共有600多座。漫遊赤坎古鎮,遊客可在潭江上泛舟,欣賞美景;筆者則選擇乘坐古鎮的遊覽電車,沿途風光無限,眼前的小鎮充滿古韵,仿佛讓人穿越回民國時期。

江門地臨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國最早建設鐵路的地區之一。100年前,旅美華僑陳宜禧抱著「實業報國」的宏願,發起建造全長133公里的新寧鐵路。這條僑辦民營的鐵路成為江門的時代記憶。如今,五邑大學的軌道交通學院開設了相關課程,為中國鐵路交通行業培養接班人。

江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充滿潛力,生機勃勃,早已成為大灣區文化旅遊的寵兒。無論是遊歷古蹟遺址、名人故里,還是參訪寺廟宗祠、非遺工坊,都能體驗到五邑地區的多元文化和獨特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