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欹欄聽潮聲

#45 「潮」流(2025年5-6月號第45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古韻新聲中的文化密碼

潮汕地區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劇與潮州音樂作為其文化瑰寶,以婉轉的唱腔、精妙的器樂和深厚的底蘊,成為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從田間地頭的即興彈唱,到國際舞台的華彩樂章,這一方水土的藝術表達,承載著潮汕人對生命的感悟與文化的堅守。據《潮州府志》記載,明代潮州府城曾有「十戶九弦歌」的盛景,而今在數碼時代的衝擊下,這份古老的藝術基因在跨界與回歸中煥發新生。

潮劇:方言演繹的百態人生

潮劇起源於宋元南戲,融合了潮汕方言與本地歌謠,形成「以腔傳情、以音達意」的獨特風格。宋代戲曲人物瓷俑與當代潮劇丑角造型的相似性,印證了其千年藝術血脈的延續。明代的《荔鏡記》以潮泉方言講述「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至今仍是閩粵地區的經典劇目,還衍生出動漫、手遊等年輕化的產物。

潮劇唱腔以「輕六調」、「重六調」和「活五調」為基調,其中「活五調」通過微分音變化呈現深沉的情感,被稱為「東方藍調」,在《掃窗會》等劇目中的演繹尤為動人。

潮劇角色行當豐富,其中丑角表演尤其聞名,如「項衫丑」需完成「梯子功」、「椅子功」等高難度動作;潮繡戲服精工細作,一件蟒袍需繡娘耗時三個月才能完成;木偶戲與真人同台的演出形式更顯獨特。

近年來,傳統「老爺戲」仍在廟會祭祀中延續,而現代潮劇則通過短片、全息投影等技術吸引年輕觀眾。在2023年汕頭媽祖誕辰慶典中,數碼科技重現傳統戲台場景,展現了古今交融的創新嘗試。

潮州音樂:器樂交織的詩意宇宙

潮州音樂源於當地的民歌、歌舞、小調,兼雜昆腔、秦腔、法曲等素材,相容並蓄,自成一類。潮州音樂大致可分為廣場樂和室內樂兩大類,其中潮州鑼鼓樂屬於前者,包括潮州大鑼鼓、外江鑼鼓樂、潮州小鑼鼓、潮州花音鑼鼓、潮州八音鑼鼓等。氣勢磅礴的「大鑼鼓」常用於節慶遊行等大型室外表演,潮州鑼鼓一出,聲勢必是熱鬧浩大。

後者包括笛套古樂、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等。其中,潮州箏「右手彈旋律,左手按音韻」的技法,被譽為「中國箏派活化石」。如《平沙落雁》中的揉顫手法,模擬鴻雁盤旋的身歷聲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又如《寒鴉戲水》也是潮州弦詩樂中的著名潮州箏曲,更是潮州音樂十大套曲之一。此曲採用傳統十六弦鋼絲箏演奏,音色清越,餘音悠長,甚至被稱為潮州之州歌。

文化根脈:藝術背後的精神圖騰

潮劇台詞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詞彙,是語言活態傳承的載體,其唱詞中存留多個《廣韻》發音音節。海外潮人通過潮劇和潮樂維繫族群認同,並在世界各地形成獨特的「戲場方言社區」。此外,潮州音樂美學與潮汕建築相通,體現「天人合一」的智慧,「規整與即興並存」則展現了潮汕人性格。

由於歷史和經濟等原因,潮劇和潮樂逐漸呈現衰落現象,歷史資料散佚,藝術人才老化等問題,限制了潮州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新生代音樂人嘗試將傳統潮州音樂跨界融合,破圈將潮樂與電子音樂融合;非遺傳承人通過直播平台展示即興對奏;潮州音樂家與國際藝術家的合作,更讓傳統曲牌在爵士樂、現代舞等領域煥發新「聲」。

當潮劇在紐約唐人街響起,潮州箏曲登上格林美獎提名專輯,古老藝術正以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對話。在國際舞台上,潮劇借助AI與AR技術打破壁壘,創新展現新潮劇和新潮樂。這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潮汕族群文化自信的宣言——潮音如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