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口頭、節慶、表演與工藝:潮州社群在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45 「潮」流(2025年5-6月號第45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潮州位於廣東省最東部,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及「中國僑鄉」。潮州歷史名人備受矚目,其中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1917-2018)出生於潮州,他開創敦煌學及潮學,並積極在香港推動中國文化與人文學科各領域的卓越研究,學術文化貢獻至鉅。

在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潮州文化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表演藝術」及「傳統手工藝」等多重面向,與移居香港潮州社群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有助於凝聚僑鄉情誼、增強社區的文化認同感,並藉此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

早在1897年的香港人口普查中,潮州人便已被記錄在案,他們多在中西區聚居,以從事出口貿易為主,亦有從事苦力工作的潮州人。香港潮州社群與廣東潮州及海外潮人社群之間保持著密切的互動與交流,促進本地活態非遺文化的保存與延續。他們保留獨特的潮州方言,至今年長一代仍以潮州話作為主要溝通語言,體現非遺中的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的傳承。

在傳統習俗與節慶活動方面,香港潮州社群尤為重視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列入首份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並於2024年12月進一步被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更新項目。潮州社群的傳統有請神、誦經、豎幡、投福物、登座、祭好兄弟、派米、祭幽和送神等儀式。自2015年起,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每年舉辦「盂蘭文化節」,潮人盂蘭勝會的活動遍布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不同的潮籍社區,已成為本地規模較大的民俗文化盛會,廣為社會各界所熟知。此外,天地父母誕(主要是由潮州人和海陸豐人供奉)、長洲潮州會館冬祭儀式(社群祭祖)、香港潮州商會於清明前後在和合石及沙嶺潮州墳場舉辦的義山春祭(義塚公祭)等,皆彰顯非遺中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進一步鞏固潮州社群的身份認同。

在表演藝術方面,潮州族群在盂蘭勝會及潮僑團體慶典等場合演奏歷史悠久的潮州音樂,以潮州弦詩樂及潮州大鑼鼓為代表。傳統的集體巡遊表演如英歌亦為特色之一,其中以元朗潮僑英歌舞隊規模最大,展現出潮州社群在香港非遺表演藝術上的傳承與活力。

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方面,潮州食品製作技藝於2024年12月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更新項目,體現非遺中的潮州傳統手工藝價值。香港潮州食品在烹調技藝上形成獨特面貌,包括潮州粿條、潮州粿品、潮州甜菜、潮州糖塔、潮州糖餅、潮州五色禮餅、潮州滷水及潮州工夫茶等。

其中,潮州「粿條」由米漿蒸製成薄片後切條,即為香港人熟知的「潮州粉麵」,米香濃郁,常搭配魚丸、豬肉丸、牛肉丸、魚餃、豬雜、魚紮、滷肉和滷蛋等配料。節慶期間,潮州人會製作各式粿品進行祖先或神祇祭祀,例如油粿、紅桃粿(喪事則用白桃粿)、發粿及甜粿,相關的食品製作技藝皆在香港保存良好,其象徵意義豐富,如紅桃粿寓意長壽,發粿象徵發財,甜粿則代表甜蜜美滿。

此外,潮州甜菜種類繁多,如反沙芋、清心丸豆爽、潮州鴛鴦糭等,均深受歡迎,體現潮州飲食中鹹甜交融的特色。潮州糖塔製作技藝尤具儀式意涵,以白砂糖製成風水塔形狀的供品,在儀式後再用以煮製糖水,寓意分享神明庇佑。潮州糖餅則為茶點與小吃的代表,種類亦繁多,尤以中秋節製作的百合芋泥餅、綠豆沙糕、貴嶼朥餅、白皮綠豆沙餅及棋子餅最為人知。潮州傳統的五色禮餅,包括白皮綠豆沙餅、豆仁方條、淋糖、杬仁明糖及鴨頸糖,寓意五穀豐收,另有椰絲糖、花生糖和芝麻糖等,亦是廣受歡迎的潮州糕餅。

潮州滷水食品製作技藝則以花椒、八角、桂皮、甘草等多種藥材為基底,調製成風味濃郁的滷水,用以烹煮各類肉品及內臟,展現出潮州傳統烹調技法的獨特。另一方面,潮州工夫茶的泡茶技藝結合了品茗藝術與禮儀文化,繁複嚴謹的工序不僅體現對茶葉風味的細膩追求,更蘊含著長幼有序、賓主互敬的傳統精神,反映潮州社群對社會秩序與人情往來的高度重視。

綜觀而言,從口頭傳統、節慶活動,到表演藝術與傳統飲食,皆為香港潮州社群的文化認同與集體回憶的非遺文化。然而,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年輕一代文化偏好的改變,潮州非遺的傳承亦面臨挑戰。潮籍社團正積極透過舉辦文化節、建立社交媒體平台、與學校合作推廣課程等方式,結合現代科技和有趣的活動延續傳統,展現出活態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調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