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潮州工夫茶

#45 「潮」流(2025年5-6月號第45期)

圖、文:蔡漢武主席(香港工夫茶藝文化協會)

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歷史悠久的茶民俗,也是香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潮州工夫茶藝」被列入「增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名錄》傳統手工藝」的主項目之一。早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已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項目的代表名錄。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州工夫茶藝」正是相關習俗之一。

潮汕茶民俗源於宋明期間的品茗文化。清初至今,潮汕人慣用小壺小杯品茗,雅稱「工夫茶」。現時,潮汕的街頭巷尾以及家家戶戶,工夫茶仍是常見的茶活動,用於敬客和自娛,成為潮汕地區流行的沖泡技藝,值得大家認識其價值。

現今流傳於各地的「潮州工夫茶藝」,早期為潮汕民系聯誼的品茗活動,是迎賓敬客、與眾同樂的茶民俗,因而有「有閒來滴茶,茶薄人情厚」這句潮汕人親切的諺語,正是潮式工夫茶的特色,古法薪傳至今。隨着潮汕百姓移居各地,工夫茶的品茗文化早已流傳至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1950年香港電影《海外尋夫》中,由羅維飾演的潮州人潘阿騮因擅長工夫茶沖泡技藝,成為泰國富商的女婿,電影情節以泡好茶為賣點。由此可見,工夫茶品茗民俗不僅在潮汕和香港流行,甚至普及至泰國(圖一)。(註:電影《海外尋夫》可到香港電影資料館內申請觀賞)

建國後,國內茶葉及茶具產業蓬勃發展,潮汕茶文化工作者不斷提升工夫茶的藝能。改革開放後,潮州人陳香白先生積極推廣工夫茶,於1996年組織「潮州工夫茶演藝團」,團徽由工藝師葉天津先生設計,以茶壺和小杯圖案組成(圖二),極具創意。陳香白將早年硏究工夫茶的心得寫成《潮州工夫茶概論》一書(圖三),詳述工夫茶的文化歷史和「潮州工夫茶藝21式」,被引用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項目中,成為中國工夫茶藝的文化典範。

近年來,茶藝活動在各地盛行。2025年4月,香港舉辦「全港中學學界中國茶藝比賽」,學校以不同的瀹茶禮儀方式參賽,其中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以潮州傳統工夫茶具和技藝沖泡演示,奪得全場冠軍。年輕學生的積極參與,令工夫茶文化得以世代傳承。

當代工夫茶已從地區性茶民俗延伸成普及的茶文化精神和雅集。和諧聯誼共聚,敬茶請茶的「和敬」情理,配合雅緻的茶器和優美講究的泡茶技藝,佳茗與眾分享的藝能「雅樂」氛圍,既是民粹,也是藝術。「和敬雅樂」可說是新時代工夫茶藝精神文化的精髓。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