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聽講>:《論語‧為政篇》一連四章如何論孝?

中學範文〈論孝〉有選自《論語‧為政篇》的兩章。實際上,《為政篇》中一連四章記載了孔子與弟子討論孝道的對話,啟發我們對孝道的深入思考。這四段看似獨立的對話,實則層層遞進,由外而內地揭示了孝道的精神。

一、行為層次:合乎禮儀的孝

首先,當孟懿子這位魯國執政大夫詢問孝道時,孔子僅以「無違」二字作答。後來又向樊遲解釋,這意味著「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說明孝道首先表現在對禮制的嚴格遵守——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孟懿子,也必須遵循禮儀規範。「以禮事親」強調了孝道的基礎層次,是當時貴族教育的重要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臨終前特別囑咐他向孔子學禮,進一步突顯了禮的重要性。

二、情感層次:體會親心的孝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詢問孝道時,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孝子應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深切關愛,尤其是在子女患病時父母有多憂慮。孔子在此揭示了孝道的情感機制——通過反思父母之愛,激發自身的孝心。這種「體會親心」的情感認同,使孝道從外在的行為規範深化為內心的情感聯繫。

三、精神層次:內心敬重的孝

子游問孝時,孔子回應:「不敬,何以別乎?」並進一步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這表明當時普遍將孝道簡化為物質上的供養,例如滿足父母的衣食需求。但孔子指出,若缺乏內心的敬重,即便物質供養再周到,也無異於飼養犬馬。因此,他以「敬」字揭示了孝道的核心——孝道的本質在於內心的誠敬,而非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這段對話標誌著孝道討論由外在行為進一步轉向內在的精神內涵。

四、最高境界:和顏悅色的孝

子游、子夏都是孔門的傑出學生。這次子夏問孝道,孔子以「色難」回應,將孝道推向最高境界。孔子指出,為父母效勞、讓長者先享用食物,這些外在行為表現固然重要;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侍奉父母時始終保持和顏悅色。「和顏悅色」這一要求,超越了行為層面的「孝養」和心理層面的「孝敬」,而達到了「孝順」的境界。這種自然流露的愉色婉容,是內心真誠敬愛的外在表現,無法偽裝也難以勉強。孔子在此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孝道真諦:孝道體現在最細微的情感表達中。孝順就是子女在與父母相處時:每時每刻都能保持內外如一的恭敬與溫情。

層層遞進的孝道結構

這四章對話呈現出孝道的遞進結構:

  1. 行為層次:從「無違於禮」的規範起步;
  2. 情感層次:通過「唯其疾之憂」體會父母的愛;
  3. 精神層次:以「心存孝敬」為核心;
  4. 最高境界:達到「和顏悅色」的內外如一。

這種層層深入的論述方式,揭示了孝道從形式到實質、從外在到內在的完整內涵。

孝道思想的現代啟示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許多人誤以為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便是盡孝,這正是孔子所批評的「能養」層次。實際上,孝道的真諦在於發自內心的敬愛與關懷,以及對父母的尊重與體諒。從這個角度看,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不僅是古代的倫理準則,更是現代親子關係的智慧錦囊。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孝順,始於合禮之行,成於誠敬之心,終於悅色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