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承傳>:潮州古城與牌坊街

古城文化與牌坊

坊間曾經流傳一個說法:五個港人一個「潮」。此「潮」當然不是指「潮流」,而是指「潮籍」。昔日不少潮籍人士從廣東潮汕一帶來港謀生,把鄉間的風俗習慣和飲食文化帶到香港,代代相傳,有承傳,有創新,是香港多元文化內涵的重要元素。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南下廣東視察,首站便到訪潮州。他參觀潮州古城時說過:「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

那麼,潮州古城的文化底蘊有多濃厚?擁有1,600多年歷史的潮州古城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的城市。古城至今仍然保留昔日的佈局和面貌,眾多具有嶺南特色的歷史建築與市井生活互相融合,構成獨特的古城風貌。

我最欣賞的就是在太平路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眼前的每一座牌坊,都訴說著歷史上眾多潮州英雄豪傑和文人雅士的豐功偉績,每一座牌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耐人尋味。根據文獻記載,原潮州古城和周邊農村共有各種牌坊152座,這些石牌坊多是四柱三門三層結構,引入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風貌。

移風易俗 沐浴教化

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藉著竪立牌坊以表忠、孝、節、義的舉措,其實是社會上一種約定俗成的風尚。中國人重視倫理價值,牌坊就好像是一種標誌性的建築物,時刻警惕世人欽崇高尚的道德行為。因而,古人對牌坊的建築相當重視,以求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宋元以後,由於理學的興盛,牌坊建築的教化意味愈加濃厚。牌坊往往冠以教化的名目,紀功銘德,表彰貞節,並鑴刻牌匾懸掛於坊門的上方,使一方一里的老百姓,在進進出出之時,得以沐浴教化。

身份地位的象徵

古人以「書禮傳家」為門楣之光。假如能夠得到當權者賜立牌坊,自是蓬蓽生輝,光宗耀祖。但是,立牌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來之不易,牌坊建築的石牌往往具有高大壯碩、恢弘凝重的特色,雄偉而具氣勢,一方面使人產生「高風仰止」的敬慕之心,另一方面,亦使其經得起歲月的風霜洗禮,屹立不倒。

明清兩代,牌坊的建築除了具備道德教化的實用功能外,也追求建築藝術的完美。除了強調其標誌性的作用,牌坊的主體雕龍畫鳳,工藝色彩極為濃厚,甚至形成了龐大的的建築群體。今時今日,雖然時風轉移,但在中國大地上,依然不難看到一座座高聳的牌坊,風霜的摧殘,似乎毫不消減它訴說著當年一段段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