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處世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學而篇》1:13

【今譯】

有子說:「跟人有約,想守信用,先要看看這個約是否接近義,才可踐履。對人恭敬,先要符合禮,才能遠離恥辱。要依靠人時,先選擇值得親近的人,這樣才可靠。」

【時析】

與人有約,這個約應該是正當、正義的,如果是不正當、不正義的,那麼也可以不守約。可見,如果「信」與「義」不能同時得兼,則「義」更為重要。孔子不喜歡那種「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子路篇》13:20),因為這種人只求守信用、出結果,而不顧大原則、大方向,也犯了「毋必」的原則(《子罕篇》9:4)。對此,孟子也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讓所在」(《孟子‧離婓下》)。當然,這絕不是否認「信」,而是說,要在認清和堅持「義」的前提下,才能有正確的「信」。

恭敬別人,如果不是依照「禮」,那麼可能就會顯得唐突尷尬,造成恥辱。

用人時,要優先考慮身邊可親近的人,這樣更為可靠。這裏並沒有排斥依靠外人的可能(「亦」),只是和孔子言「孝」、「悌」一樣,強調從身邊做起。「宗」在這裏是「主」、「以……為宗」的意思,表示「靠得住」。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