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潮陽蓮花峰忠賢祠房梁彩繪畫小發現

忠賢祠,又稱「蓮峰書院」,位於潮陽蓮花峰西北側的鍾南山麓。該祠是為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和遺臣隱士張魯庵而建,因這兩位人物一忠一賢,故取名「忠賢祠」。

建祠的由來可追溯至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當時文天祥率領抗元義軍舉兵勤王,他追蹤十歲的小皇帝趙昺至潮陽蓮花峰。在此他登峰望帝,極目眺望茫茫大海,尋找皇帝小舟蹤影,可惜未能望見。祠中有一幅由饒宗頤書寫的「望帝」二字書法正訴說著這段故事。忠賢祠始建於明萬曆甲午年(公元1594年),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改為「蓮峰書院」,幾經修建,仍保存著明清古建築的型貌。

筆者注意到祠中有四幅小小的房梁彩繪畫,畫中四位歷史人物都與文天祥有所連繫。

第一幅畫描繪的是漢武帝時期出使匈奴的使者——蘇武。畫中的字跡已難以辨認,但從人物手持一杖節的形象,令人聯想到是蘇武。「節」是漢家天子賜予臣子的信物,使臣代天子出使他方時,必會持節以象徵天子的意志。只要節不倒,就能保持一朝的尊嚴。

文天祥的〈正氣歌〉作於他被囚於元大都的獄中,詩中抒發了他立志以歷史上十二位有氣節的人物為榜樣的決心,蘇武便是其中之一位。詩歌有一句云:「在漢蘇武節」,相信文天祥十分欽佩蘇武堅毅不屈的精神。

蘇武堅毅的故事記載於《漢書‧李廣蘇建傳》。他出使匈奴,但在準備回程時被扣押。蘇武堅守節操,不肯向匈奴投降。匈奴將蘇武囚禁於地窖中,任由他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獨自抵受寒冷,但蘇武的信念絲毫未動搖。他「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口渴時飲雪水,飢餓時嚼食身上穿的羊皮襖。匈奴見他意志頑强,無計可施,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要求他放牧的公羊,全部生出小羊才能讓他回國,這明顯表示他歸國無期。

蘇武抵達北海後,匈奴並未向他發配糧食,陪伴他的只有出使時的使節杖與羊群。就這樣,十九年過去了,使節杖上的旄毛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變白了,但他懷戀家國的心卻從未改變。最終,繼位的漢昭帝要求匈奴遣返被扣留的蘇武等漢使,蘇武才得以重返首都長安。

第二幅畫描繪的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蘇軾),畫的左方題有「蘇東坡玩硯圖」。「東坡玩硯」寓意在逆境中尋找個人樂趣。蘇軾愛硯如癡,藏硯甚多,自童年起便對硯情有獨鍾。蘇東坡的第一方石硯為十二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閒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閃閃銀「星」,溫潤凝瑩,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認為此石「是天硯也」,交代兒子好好愛護。此後,蘇東坡收藏了許多硯台,但始終鍾愛此天硯。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東坡被誣陷入獄,「天硯」也不見了蹤跡。五年後偶在書籠中找到,此時東坡已年老力衰,他依依不捨地愛撫著天硯,交代兒子要好好呵護,不久便撒手人間。

文天祥在《出海》詩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精神,最末的兩句詩有云:「我愛東坡南海句,茲遊奇絕冠平生。」意思是他喜愛東坡描寫南海的詩句,這次遊歷的奇特卓絕,超過了他平生所有經歷。「茲遊奇絕冠平生」一句,乃是直接引用了蘇東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最後一句詩,可見文天祥對蘇東坡的欣賞。

第三及第四幅畫的人物,與文天祥一樣是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他們分別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和明朝著名抗倭名將戚繼光。

繪有辛棄疾人物的彩繪畫,右方題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三句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一詞,意思是橫金戈躍鐵馬,氣勢如下山猛虎,足以將萬里征程上的敵寇生吞。詞人在此懷念劉裕當年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的壯舉。劉裕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開國君主宋武帝,他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以京口為基地,平定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詞人形象地概括在這三句話中。

辛棄疾除了是詞人,亦是堅決主張抗金,恢復中原之士。他在廿一歲時參加北方抗金義軍,後來投歸南宋,曾歷任湖北、浙東等五地的安撫使。文天祥出生之時(公元1236),距辛棄疾逝世僅約30年(公元1207),相信辛棄疾的志向對他的抗元事業有一定的影響。

繪有戚繼光人物的彩繪畫,左方題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詩句(《韜鈐深處》),意思是升官封侯並非戚繼光的志向,他只願大明的沿海風平浪靜,早日掃清倭寇。戚繼光最著名的成就是在沿海地區組織和訓練新式軍隊,他創立的「戚家軍」以紀律嚴明和戰鬥力強著稱,並在多次戰役中取得勝利。文天祥和戚繼光雖身處不同的朝代,但二人同樣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保家衞國、抵抗外辱的重任。

延伸賞析:蓮花峰風景區內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雕像由潮陽縣人民政府於1987年特聘著名雕塑家唐大禧設計建造,高達16米,由74塊不同規格的花崗岩石雕琢而成。雕像前刻有〈過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抗元戰敗被俘,被囚禁三年,始終誓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該詩正是他被俘途中,路過零丁洋時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