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巡禮>:觸探千年脈動——文物互動教學的實踐

為突破歷史教學的平面化困境,觀塘區聖若瑟英文中學設立「中國歷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以新石器至近代的復刻文物為媒介,結合鴻蹤里捐贈的珍品,構建「認知—實踐—創新」的三階教學模式,讓歷史知識從課本文字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體驗。

文物與課程的有機融合
教室將文物按歷史脈絡轉化為教學模組: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解讀早期文明特質,透過漢代說唱俑剖析社會百態,以至宋代貿易瓷器見證海上絲路繁榮。教學團隊研發《文物裡的中國歷史》學習手冊,搭配互動學習任務,使文物成為解鎖歷史的實體鑰匙。

培育文化詮釋新生代
學校與不同機構合作,培訓學生擔任文物導賞員,為小學生、家長等訪客解說展品。通過大鵬所城考古活動,學生將課堂所學實踐出來,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歷史敘事者。

多維度沉浸學習體系

– 古藝重現:透過掐絲琺瑯復刻《千里江山圖》、模擬考古挖掘與陶瓷修復,讓藝術技法承載歷史內涵。

– 科際整合:與資訊科技科開發文物互動學習程式;與視藝科合作青銅器陶藝創作,將紋飾化為現代藝術載體;與圖書館合辦甲骨文臨摹活動。

– 實境考察:赴河南回洛倉遺址認識隋代糧窖結構,在洛邑古城著漢服體驗市井生活,使制度史與生活史具體化。

文化基因的激活
教學模式不僅重現文物形貌,更著重引發情感共鳴。當學生親手修補明代青花瓷裂痕、在10米深的隋代倉窖前驚嘆先人智慧,歷史教育便超越知識傳遞,成為文化認同的培育過程。

編者按:

歡迎學校投稿,分享學校在推廣文化特色之處,或提供學校文化活動快訊。
- 投稿規格:不多於500字,並附上最少4張圖片。
- 電郵投稿:info@hkcc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