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古今婚嫁文化:從禮制到自由

#44 囍悅天成(2025年3-4月號第44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婚姻自古以來都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承載著個人、家庭乃至家族的期望與祝福。「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北宋汪洙的《神童詩•四喜》中提到的「洞房花燭夜」,正是人生四大喜中婚嫁之喜的重要象徵。

古代婚嫁:禮儀繁複,寓意深遠

中國的傳統婚嫁文化歷史悠久,禮儀繁瑣而隆重,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三書六禮」。「三書」是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而「六禮」則是從求婚至完婚整個過程中所進行的六種禮法。在古代,「納采」是第一步,男方透過媒人向女方提親,如獲許便會送上大雁作為禮物。《儀禮•士昏禮》云:「納吉用雁,如納采禮。」古人認為大雁是終生只會有一隻伴侶的忠貞鳥類,並且會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徙。雁的南來北往代表陰陽和順,配偶固定則合乎義禮,象徵忠貞不渝,夫義婦聽之義。接下來是「問名」,男方需詢問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以占卜吉凶。若占卜結果吉利,男方便會正式送上聘禮,訂立婚約,這一過程被稱為「納吉」。

隨後進入「納徵」儀式階段,男方送上豐厚的聘禮以示誠意,並表示與女方確定這樁婚事。「請期」則是男方選定婚期,並徵求女方同意的時刻。最終,新郎親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完成婚禮,這就是「迎親」。這些儀式不僅涉及形式,更蘊含著對新人的祝福與對婚姻的敬重。古代婚嫁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聯姻,甚至關係到兩國的邦交。《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形容新娘的美麗,並寄託她婚後的幸福。「締秦晉之緣,結二姓之好」揭示了婚姻的深層意義,強調了連結兩個家族,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性。

現代婚嫁:簡化禮儀,注重個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婚嫁文化逐漸簡化,傳統的「三書六禮」已不再嚴格遵循,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靈活多樣的婚禮形式。然而,婚嫁的核心意義——對愛情的見證、對幸福的期許、對家庭的責任,依然未變。在現代,婚姻多以自由戀愛為基礎,男女雙方自主選擇伴侶,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不再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現代婚禮更加注重個性化和創意,繁文縟節被簡化,取而代之的是輕鬆愉快的氛圍。此外,除了傳統的中式婚禮,西式婚禮、主題婚禮、旅行婚禮等多元形式也愈來愈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古今婚嫁文化比較

古代婚嫁的基礎以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為主,而現代則以自由戀愛為主導。在禮儀形式上,古代婚嫁講究三書六禮,繁複隆重;現代婚嫁則簡化了禮儀,注重個性。婚禮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古代婚嫁關乎家族榮辱,甚至國家利益;現代婚嫁則更強調見證愛情和追求幸福。在社會意義上,古代婚嫁與家族的榮辱緊密相連;現代婚嫁則反映了個人選擇和社會包容。

婚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儘管古今婚嫁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價值——對愛情的忠誠、對家庭的責任、對幸福的追求,卻是一脈相承的。在現代社會,我們應當在傳承傳統婚嫁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創新婚嫁形式,讓婚禮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婚姻始終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篇章之一,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婚嫁文化將繼續傳承,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愛情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