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香港天后:從海上守護神、民間信仰到社區文化的載體交織

香港漁民生活面對洶湧風浪,但仍苦幹闖出康莊大道,由昔日一條小漁村,造就今日蜚聲國際的東方明珠。除了憑藉堅毅奮進的精神之外,還有世代信奉海上守護神——天后的文化。香港現有過百座天后廟,而「一廟多神」的現象在這些廟宇亦十分常見,即除了奉祀天后之外,還能見到觀音菩薩、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等神祇在此「安營紮寨」。這可不是廟方為了吸引各方而促使「眾神雲集」,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天后,原名林默,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洲島東螺村。相傳十一歲時,喜誦經禮佛;十三歲時,獲授元微秘訣,後來濟世行善,死後被尊為海神。根據《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記載,天后不僅能救助遇難的漁民,還能保佑商旅平安、賜子嗣、讓難產婦順產、治病,後來有言天后更可驅除瘟疫,為城鎮抵禦來敵。天后信仰隨著歷朝廣傳,皇帝亦屢屢加封,從宋徽宗到清咸豐皇帝為止,受封由夫人、妃、天妃、天后,時至今日尊為天上聖母、天后聖母等。天后信仰的興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神蹟,更因為她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依賴海洋,天后娘娘作為海上守護神,自然受到人們的崇拜。隨著社會發展,漁業式微,天后信仰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她從漁民的守護神,轉化為人們心目中的慈母。在臺灣及福建地區,人們多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則稱為「亞媽」、「娘媽」、「天后娘娘」等。

相比於其他海神如龍母、洪聖王,天后娘娘的職能更加廣泛。龍母主要負責水利,洪聖王則以鎮海護航著稱。而天后不僅能保佑海上安全,還能滿足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需求,事無大小,不論來者何人,都能急人所急,甚至有捨己為人、伸張正義的精神。這種多功能性,結合天后顯靈現身時多以年輕女子的形象,體現了天后慈悲為懷,包容並蓄的溫柔特質,更易獲得人們的認同、敬仰和崇拜。

十九世紀時,香港郊野村莊之間若有爭執,甚或械鬥,通常不會訴諸官府循法律處理,鄉親父老們反而到天后廟,請求比世俗政權更德高望重的神明卓裁;所以當時不乏有識之士,為了平息地區糾紛,提倡建天后廟,令天后廟各區可見。同時,隨著香港人口迅速增長,大規模填海拓地,臨海的天后廟逐漸內陸化,成為社區繁榮的核心。如此既是撫慰人心,予人祈求神靈護佑的地方,也是聯繫不同社群,解怨釋仇的中心。到了現代,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新界地區仍有不少人會到天后廟參拜,參與或欣賞各種崇拜或巡遊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令天后信俗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承載著人們的共同記憶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