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中國傳統婚禮禮儀文化

談及終身大事,婚禮是不可或缺的話題,尤其在當今的華人社會中,中國傳統婚禮備受重視。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以「三書六禮」為核心,強調禮儀程序的正統與嚴謹,這反映了家庭與家族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演進,婚姻的形式逐漸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轉變為自由戀愛、法律保障與社會多元包容的狀態,但部分傳統禮俗仍保留在現代婚禮儀式中。

傳統上,婚姻不僅是兩人結合,更涉及兩個家族的連結,具有強烈的家族宗法色彩。婚禮儀式、迎娶流程與宴客活動,不僅是家族對外展示財力與地位的場合,也是家族聯誼與社會交往的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尤重場面,大排筵席,顯示家庭及家族的顯赫,並希望家族成員出席參加,重視人際網絡的拓展,並期待家族繁衍,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婚禮的服飾多以紅色為主,象徵喜慶、吉祥與驅邪。服裝圖騰常見龍鳳、牡丹、鳳凰等吉祥圖案,寓意幸福、富貴與美滿。婚宴菜品多蘊含吉祥語言,常以諧音或象徵取名,如「百年好合」(蓮子、百合)、「年年有餘」(魚類)、「金玉滿堂」(蝦仁、腰果等),宴席通常以大圓桌形式呈現,體現團圓與共享的理念。

三書六禮的雛形早在《禮記》等典籍中出現,強調「禮」為主幹,奠定了後世中式婚禮儀式的基礎。漢朝時,隨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婚姻儀式更顯莊重,三書六禮在士族與官宦人家中普及。到了明、清兩代,三書六禮已成為民間認同的婚禮規範,士紳階層格外注重聘禮、禮書等象徵家世的細節。

「三書」即是:聘書、禮書、迎書,分別用於定婚、提親和迎娶時作為正式文件或信物。「六禮」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迎親。迎親是婚禮的重要環節。迎親時,新郎帶著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可能要經歷擋門、猜謎等環節,增添喜慶與趣味。隨即舉行拜堂儀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在天地、祖先和父母見證下締結婚姻。敬茶與改口的禮儀必不可少,這要求新娘在抵達男方家後,向公婆及長輩敬茶,以示尊敬與融入新家庭。新娘也會稱呼公婆為「爸媽」或相應的尊稱,稱為「改口」,長輩通常會回贈紅包或首飾,並給予祝福。

有些地區會設置火盆讓新人跨過,以示「驅邪避惡」,祈求好運。新娘下轎或進門時,有人撒米、棗、花生、桂圓、蓮子等象徵「早生貴子」或多子多孫。其後,有鬧洞房,即為婚禮晚間,親友嬉鬧新郎新娘的活動。雖形式各地不同,核心在於增添喜慶、促進賓主歡樂。現代風氣下,鬧洞房多已簡化,更重視禮貌與分寸。

中國傳統婚禮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象徵合家團圓和百年好合。各道禮儀都蘊含吉祥祈福的意義,代表夫妻關係的長久與家族運勢的興旺。此外,傳統婚禮也寓有社會與宗法意義,是家族向外宣示後代繁衍、鞏固宗親關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