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聽講>:《出師表》的「愚」「臣」形象

I began as a common man, farming in my fields in Nanyang, doing what I could to survive in an age of chaos. I never had any interest in making a name for myself as a noble.(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是電視劇《虎嘯龍吟》中,演員王洛勇(飾演諸葛亮)朗誦的英文版《出師表》節錄。王洛勇曾留學美國,攻讀波士頓大學戲劇表演系,並在百老匯主演音樂劇《西貢小姐》。內地不少網民認為他的英文版《出師表》,朗誦出色,感情豐富,不可多得。

這段英譯是否傳神,見仁見智。但其中有兩個字是英語難以完全表達出來的:「愚」和「臣」。清朝以後,帝制取消,君臣名分,已不存在。古代所謂「君辱臣死」、「主憂臣辱」、「臣不事二主」等理念,不僅為西方所無,即使今天的年輕人也難以想象。至於「愚」字,更加有趣。曾有學生跟我通信,自稱為「愚」,以為那是謙詞,我卻感到有點奇怪。中華文化,崇愚抑智,愚不愚,智非智。愚公可以移山,智叟卻不敵小兒。結果是:稱智不可,居愚也不是。而且,「愚」字後來的用法,多少受到《出師表》的影響。

前人指《出師表》是「父子語」,亦「君臣語」。其中,「愚」這個謙詞出現在前半「父子語」部分;「臣」的自稱出現在後半「君臣語」部分(開首「臣亮言」三字除外)。前半篇諸葛亮以長輩父執的身分對後主加以勸勉,叮嚀告誡,一點也不客氣。但後半篇由「臣本布衣」開始的「君臣語」部分,鞠躬致意,措辭就變得婉轉,語調也恭敬懇切。

其實,「愚」字作為自謙的泛稱,後世在平輩間已較少使用,一般用作「以上對下」、「以尊對卑」或「以長對幼」等,頗有點「老夫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味道。即使在古代,對著皇帝而自稱一個「愚」字,自漢唐以來也是十分罕見。一般是「愚臣」或「臣愚」兩字連用。又或直接「君前臣名」,不加任何尊稱,一律稱名。《出師表》開篇「臣亮言」三字,就符合這個原則。

在前半「父子語」部分,諸葛亮一下筆就從「強—弱—機—危」(先帝創業—益州疲弊—將士效力—危急存亡)的角度分析形勢,「畏之以害」,震懾後主。繼而提出三「宜」三「不宜」,並「說之以理」,倒有點像人身攻擊。就算老師訓斥學生,也不能罵得這麼徹底:你應該生性聽教,不該講晦氣話;應該無分彼此,不該搞小圈子;應該處事公正,不該偏私!再而假先帝之名,推薦自己班底;又借歷史教訓,將後主身邊宦官扣上群小誤國的帽子。「愚」,到了這個地步,可謂倚老賣老了!這還算「愚」嗎?

「君臣語」由「臣本布衣」開始,採取「動之以情」。用廣州話來譯都幾傳神:「我生逢亂世,當初冇諗過發圍,皆因感激先帝知遇,才以身相許;但真的冇諗過咁大劑,一做就做咗廿年;佢死咗仲要我湊住你。」當中潛台詞是:「我都不知幾咁煩,更冇興趣同你爭帝位。」繼而解釋北伐原因;並指明他本人、其他大臣,以及後主應盡的責任,大家在不同崗位上要各司其職;最後表明自己對先主感恩圖報,忠心不二。「臣」字在這裏,有責有權,有情有義,不卑不亢,充滿自信,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並非僕役、官員、幕僚可比。這才是中國文化中,真正大臣的形象。

《出師表》的英譯,無論寫得怎樣好,也比不上原文。我素來主張學生記誦範文,口誦心維,聲入心通,久之,漸潛移默化,並對中華文化有深入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