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仁道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篇》15:28)

【今譯】

先生說:「是人能夠弘揚道,而不是道來弘揚人。」

【時析】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事在人為的積極進取精神。人越能弘道,則道越大,這就好比一間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越有出息,學校就越有名望,後考進來的學生品質就越好,他們日後又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名望。這裏關鍵的因素還是學生的努力。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但要說清它很不容易,因為牽涉到太多的背景知識。在這裏只能簡單地說,道家的「清淨無為」容易使人懶散,不努力精進,不好學(老子就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結果會導致人事荒廢,學業退化,「道」也消隱了。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則強調人的主動性和自由意志,比較積極正面。但反過來說,孔子的「人能弘道」,也可能產生片面理解的流弊,造成倨傲自大,欠缺了在真理面前的謙卑態度。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