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晨吃炒蔥酒

蔥,小時候只覺得是配料,炆雞會用上,小炒會用上,蒸魚灑一點,肉餅灑一點,自己不會刻意去吃,吃了也不抗拒。家母煮菜,有蔥加點,無蔥亦可,蔥於日常,處於這種可有可無的狀態。但各處煮法,用料、執著不同,親戚蒸魚、蒸雞,例必要有蔥,煮之前已經切好備用,或切成段,或切成碎。回想以前,買菜可以搭蔥,店家免費送一些,少買少送,多買多送,方便大家調味添香。親戚手上無蔥,要及時到街市購買,彷彿無蔥,菜煮不成,或者出於對程序的執著,或者同時對味道有絕對的講究。

有蔥無蔥,菜式的味道當然不一樣,桌上食材豐盛,蔥自然變成配角,不過同樣的菜式,有時蔥又會變成重要角色。自己小時候已經吃蔥,實際歲數無法想起,反而記得第一次吃蔥,是在親戚團聚的年夜飯。新年菜式,以意頭為先,「發財好市」、「生財就手」、「年年有餘」,每年都要重複一次。新年菜式例必多蔥,因為同輩小朋友多,每人都要多吃一點,吃蔥會「聰明」的說法,總得聽上好幾年。

坊間習俗,無法驗證,自己從小吃蔥,長大不見得聰明,可能是蔥吃得不夠多,想像有人將蔥當成菜吃,餐餐吃,天天吃,自己當然比不上。古書記載吃蔥養生,確實有常用的說法,明代《月令採奇》就提到:「清晨宜吃炒蔥頭酒一、二盃。」「盃」字通「杯」字,每天早上,飲炒葱頭煮成的酒,可能跟行氣活血相關,不過朝早喝酒,未必人人可以接受得來,喝完有可能回頭再睡,一天反而無法好好開始。飲蔥酒不行,炒蔥來吃反倒可以,例如:薑蔥炒牛肉、蔥爆羊肉,蔥配肉類來吃,菜式可以轉換,蔥也能沾上不同味道。

說自己少吃蔥嗎?細想之下,其實也不對。吃粥配蝦米腸粉,有蔥。吃中餐館點蔥油餅,也有蔥。不要忘記到夜市吃胡椒餅,紙袋內熱餅,咬一口,流肉汁,再啖肉餡滿咀,內裏也藏着一堆蔥。只要味道不特別抗拒,吃着吃着,其實蔥不時也會真的會「衝」出來。胡椒與蔥的配合,宋代《格物麤談》早有記載:「胡椒入鹽,併蔥葉同研,辢而易細。」胡椒加鹽,與蔥一同研磨,食材材質、大小不同,胡椒可以磨得更細,辣味自然更出,而「辢」字就是「辣」的異體字。

辣味可以祛寒,蔥作為「五辛」,同樣有祛寒的功效。明代《攝生眾妙方》提到蔥的食療用法,談到:「冷嗽,夜則蔥白頭湯下」。「冷嗽」就是因風寒而起的咳嗽,夜晚咳嗽特別嚴重,可用蔥白來煮熱湯,祛寒暖身,喝後會比較舒服,但病徵漸起,還是及中求醫最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