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聽講>:再談《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學生問:《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什麼詳記藺相如而略寫廉頗?廉頗只算是個「大茄哩啡」而已。其實《廉藺列傳》一共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多位趙國偉大將領的英雄事跡,是他們的合傳,課本只節錄了前半部分。

當然,藺相如首先上場,其智勇謀略更甚於《不可能的任務》系列電影裏的湯告魯斯(Thomas Cruise),加上演技精湛,舌粲蓮花,在外交舞台上搶盡鋒頭,屬於偶像派。然而,廉頗也不遜色;他始終是壓得住場的領軍人物,屬於實力派。大家還記得以下的描述嗎?「廉頗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沒有廉頗的部署和實力,秦國必定躍躍欲試了。所以趙國幸保不失,兩人俱有功勞。

廉頗雖退居幕後,讓藺相如攬盡台前的光芒,可廉頗始終是真正的影帝。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廉頗當初不滿藺相如獨佔功勞,拜為上卿,官比他更大。「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後來藺相如解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段話其實是投石問路,說秦國畏趙因為顧忌他們兩虎,即是承認了廉頗的功勞。又說自己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即是問廉頗是否置國家核心利益不顧了。當然,廉頗聽了這幾句,也嗅到了藺相如背後有趙王撐腰,於是見好就收。只是「負荊請罪」這招不會有點誇張吧?試想想,美國總統忽然跑到人民大會堂向國家領導人「肉袒負荊」請罪,恐怕全中國的微信微博都洗了版。所以,講好戲,廉頗更好戲。怪不得《大內密探零零發》中拿最佳男主角的不是周星馳,竟然是「阿發外父」!

此外,太史公將廉藺兩人合傳,還有另一層深意。「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兩個人,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廉出身尊貴,代表了官僚貴族的保守勢力;藺出身卑微(竟然跑去做太監的門客),代表了士階層往上爬的新興力量。戰國之世,王綱解紐,貴族階層壟斷政治的時代結束了。《國策‧蘇秦約縱》刻畫蘇秦的發跡經過,正正揭示了「式於政不式於勇」(鬥智不鬥力),成為新的國際競爭態勢。不過,《國策》說的「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絃,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顯然是失實的。沒有強大的軍事後盾,外交只是一場空。《廉藺列傳》反而強調了「將相和」對趙國求存的重要性。廉頗、藺相如坦然放下個人私怨,結成「刎頸之交」,表示大家願意共同維護國家利益。兩人的緊密團結,當非「利益勾結」的鬆散關係可比。故此,司馬遷在此傳達了「國家利益先行」的政治思想。

太史公最後的評論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知道自己必死,自然會變得勇敢,那麼死並非一件難事,因為機會成本降低了。要懂得怎樣在死亡邊緣上冷靜從事和力壓對方,這才是難事。藺相如兩次面對秦王,威脅與璧俱碎,叱退秦王左右,不僅毋懼死亡,而且鎮定地應變,這才是真正的勇氣。另一方面,他一再退讓,先公後私,也是智慧的表現。故司馬遷給予藺相如「智勇雙全」的評價,可謂最高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