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承傳>:姑蘇城外寒山寺

 想一想

  1. 你知道寒山寺為什麼這樣著名嗎?
  2. 讀了張繼的《楓橋夜泊》,你會不會想到楓橋下泛舟,領略那情思雋永的詩意美呢﹖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天寶年間,詩人張繼到長安應試落第而歸,水程經過姑蘇,客船夜泊楓橋。晚上望著天上明月漸漸落下,聽到烏雀啼秋,滿天寒霜,詩人獨對滿江的漁船燈火,客旅愁緒,襲人而來,一夜不能成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寒山寺的古剎鐘聲傳到詩人耳中,更提醒他身在客船,羈旅他鄉,一時感觸,寫下了這首千古絶唱。

自此,蘇州城西楓橋古鎮的寒山寺,便蜚聲海內外,遠近知名。

寒山拾得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因唐代名僧寒山和拾得曾作住持,故名寒山寺。寒山是唐代貞觀年間一個神秘而奇特的人物,既是高僧、詩人,也是乞丐、瘋漢。相傳有一次,瘦削的寒山穿得破破爛爛,瘋瘋癲癲地到天台山國清寺遊玩。寺僧見他樣子又髒又寒傖,不讓他在寺裏掛單,只能在拾得和尚那裏討些殘羹剩飯充飢。拾得和尚是國清寺的禪師在路上撿拾回來的孤兒,所以名叫拾得,負責廚房的工作。寒山和拾得都穿得破爛,行為瘋癲,又喜歡故弄玄虛。但其實他們都道行高深,慧根非凡,看破世間的虛偽造作,才故作瘋癲,表現真情本性。

後人稱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視之為吉祥、歡喜的象徵,所以現在的民間也有和合二聖的畫像。他們一人持荷花,一人捧圓盒,互相擁抱,笑作一團,有和諧好合的意思。

夜半鐘聲

站在楓橋古鎮的橋頭,舉頭遠望,便可看見樹叢中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寺中青松翠柏,曲徑通幽,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楓江第一樓等古建築。

寺內有一幢六角鐘樓,就是那「夜半鐘聲」的來源。其實張繼詩中的唐代古鐘早已失傳,後來明代仿製了一個古鐘,據說清末時也被搶到日本。康有為遊寒山寺時,曾感慨地題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後來日本人知道此事,於1905年鑄了一口仿古銅鐘送來,就是現在寒山寺鐘樓裏的大銅鐘。

寒山寺因詩而著名,《楓橋夜泊》被收入日本小學的課本,在日本家喻戶曉,所以現在常有很多日本遊客到寒山寺,他們都是專慕《楓橋夜泊》詩碑之名而來,以求一睹為快的。現在每逢除夕夜晚,送舊迎新之際,寒山寺都會傳來陣陣鐘聲,喻意來年吉祥如意。寒山寺,這座帶著濃烈歷史文化色澤的古刹,如今已成為詩歌碑文的宗教聖地,只會帶來愉快祝福,張繼的愁緒只能在詩中尋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