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修身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6:19)

【今譯】

孔子說:「質樸多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鄙;文采多過質樸,就會顯得虛浮。只有二者配合恰當,才能成為君子。」

「史」本義指宗廟裏的祝史,或衙門裏的文書。在這裏指各種繁複、華而不實的禮節儀文。

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為人樸實,心直口快,但缺乏修養,口沒遮攔,讓人覺得粗野。另有一些人則禮貌過了頭,言詞刻板,聽他說話就像聽公文報告,空洞無物。前者有內容,但沒有選好表達的方式;後者過於講形式,條條框框套套,缺乏靈魂。孔子當然希望內容與形式得到平衡,所以他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但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他還是主張先內容後形式,因此他又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1:6),要求人先實踐孝悌,有餘力才去學「文」(文獻典籍)。質樸無文雖然粗野,但也好過沒有靈魂的形式主義呀。

「文質彬彬」的要求,在現代社會也不過時。無論是品牌經營還是個人形象,還是藝術創作,都要文質彬彬,既有內容又有形式,內在品質與外在包裝缺一不可,如此方能獲得成功。如果質勝於文,則產品不能悅目,銷路難暢;如果文勝於質,則雖能暢銷一時,卻後勁不足,不能長久。所以說,培養自己成為文質彬彬的人,是年青人求學時期的一個重要目標。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