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人物>:歷史的印記與文化的傳承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在香港這片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農業種植活動雖歷經滄桑,卻始終保留著其獨特的魅力。作為一座國際大都會,香港的農業種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培育出了一系列優良品種,如元朗絲苗、花腰仔、打鼓嶺雷公鑿、鶴藪白菜等,這些品種不僅在當時廣受讚譽,至今仍被許多人所懷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的農業種植也經歷了巨大的轉型。從過去的大規模生產,逐步退化為如今的小規模生產模式,零散地分布在新界的各個角落。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香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也凸顯了農業種植在香港社會中的邊緣化地位。儘管如此,農業種植在香港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雖然很低,但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卻不容忽視。

在今年的《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中,漁農署在展覽區特別為市民帶來了香港漁業與農業的高新技術應用,讓大家一起探索這些令人驚嘆的先進技術,感受現代農業與漁業的魅力。

在農業展區,展示的全環控水耕技術和智能溫室的操作成為了展覽的亮點。這些先進的系統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帶來了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全環控水耕技術通過精準控制水分、養分和環境因素,實現了作物的快速生長和高效生產。而智能溫室則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對溫室環境的實時監測和自動調節,為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最佳的環境條件。

此外,漁業展區還特別安排了虛擬實景VR展區,供觀眾試玩。通過VR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感受漁業技術的神奇魅力。同時,展區還設置了循環水養殖系統區,展示了先進的循環水養殖技術,為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