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傳統廟宇彩繪畫裝飾蘊含的價值觀教育——勤勞

價值觀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是培育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基石。近年教育局以「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仁愛」、「守法」、「同理心」、「勤勞」、「團結」和「孝親」,作為推動價值觀教育的方向。筆者在此說說傳統廟宇彩繪畫裝飾蘊含的「勤勞」價值觀。

在古代,人們視「勤」為成功的要素。《三字經》有云:「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提醒人們只要勤力學習,就會有成果,如果只沉迷於嬉戲,是沒有益處。因此,人們要常常存警惕之心,努力不懈地學習。而韓愈的《進學解》內解釋「勤」,與《三字經》內的解釋,有着異曲同工的意思。《進學解》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意指學業的進步,在於勤力進取;學業的荒廢,是由於嬉戲懶惰。從以上可見,「勤」是踏上成功的第一步,透過勤力學習,學業將達致另一個層次。

以下是筆者透過本港及內地傳統廟宇彩繪畫裝飾,分享幾個古代人物勤勞的小故事:

香港九龍樂富老虎岩樂富山慈德社天后聖母古廟——「祖沖之運率」彩繪畫(圖一、二)

畫的右上方題有「祖沖之運率」五字,右下方有一個圓形圖案,中央畫上一條橫線,代表圓形的直徑。左方的人物是南北朝時期數學家祖沖之,表達祖沖之潛心鑽研計算圓周率的成就。圓周率是數學常數,為圓的周長和其直徑的比,近似值約3.14159265,常用符號π表示。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創立「割圓術」,藉此求得圓周率的值為3.1416,準確至四位小數,後世稱這個數為「徽率」。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在估算圓周率方面,比劉徽更勝一籌,他推算出圓周率的值介乎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圓周率的值計算準確至七位小數的人。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成就,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圓周率π稱為「祖率」。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西羅浮山北麓酥醪觀——祖逖「聞雞起舞」彩繪畫(圖三、四)

「聞雞起舞」故事出自《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傳》:「逖與司空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東晉初期北伐將領祖逖,少年時和好友劉琨在司州一起生活。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合蓋一張被子睡覺。有一晚半夜,突然響起一陣嘹亮的雞啼,祖逖為之驚醒,就把同臥的劉琨輕輕踢醒:「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說:「是啊!半夜雞啼是噩聲。」祖逖不同意,說:「這不是噩聲,而是叫我們早點起床鍛鍊的聲音啊!快,起床吧!」劉琨同意他的看法,兩人就起床到院子舞劍,直到天亮才收劍。「聞雞起舞」這成語現比喻及時奮起行動。

廣東省肇慶德慶縣悅城龍母祖廟(圖五、六)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高廟(圖七、八)——懷素「種蕉學書」彩繪畫

懷素是繼張旭之後著名唐代狂草大家,他的書法比張旭更狂放不羈,世有「顛張狂素」之稱。畫中懷素正撥弄着一片大大的芭蕉葉,看來他又準備大筆一揮了。懷素幼時十分清苦,買不起紙張,所以種植芭蕉來代替紙張書寫。「懷素書蕉」的故事,可見於唐代陸羽《懷素傳》,其中有云:「懷素疏放不拘細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酒酣興發,遇寺壁裏牆、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乃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懷素是個清貧的僧人,在家鄉故里種植芭蕉萬餘株以供揮毫,以蕉葉代替紙張練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綠天庵」。至於「種蕉學書」彩繪畫,當然是勉勵人們在艱難的客觀條件下,仍能學會變通奮發向上。

圖五
圖五
圖六
圖六
圖七
圖七
圖八
圖八
圖九
圖九
圖十
圖十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元山寺——岳飛向周侗(正史是周同)學藝彩繪畫(圖九、十)

畫的右上方題上「周侗傳藝」,畫中正在耍槍的是岳飛。岳飛拜同鄉人周同為師,他教導岳飛周家槍,岳飛苦練後,成功把周家槍融會貫通成就了岳家槍。岳飛從周同那裏學得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絕技。有一次與老師比試武藝,周同先射,三箭都中了靶心。到岳飛射箭時,只見他挽弓一箭,射破了周同所射的箭的尾部,再一射,又正中靶心。周同非常驚訝,沒想到岳飛的進步如此神速,隨即把自己心愛的良弓送給岳飛。

廣東省惠州西湖平湖北元妙古觀——唐寅作畫彩繪畫(圖十一、

畫的右上方題上「唐寅作畫」,畫面中正在揮毫畫竹子的是唐寅。唐寅即是大家熟悉的唐伯虎,明代著名畫家。由於年少得志,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拜師於大畫家沈周門下。唐伯虎最初虛心學習,非常刻苦勤奮,很快便掌握繪畫技藝,深受老師的稱讚。唐伯虎自以為學有所成,於是和沈周說希望返回家鄉。事實上,唐伯虎認為繼續留在這裏學藝是浪費時間。沈周看穿了唐伯虎的心思,於是臨別前邀請他前往自己的家裏吃飯。唐伯虎來到後,沈周便叫他去開窗戶,當唐伯虎開啟窗戶時,發現自己面前的窗戶,竟是老師所繪的圖畫,幾乎和真的沒有分別。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後來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為「明四家」。

圖十一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