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上海豫園行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江灿(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育三年級)

2024年上半年,我參加學校的學期交換項目來到了上海,時隔五年,我再度來到這座城市。這次長時間的停留,讓我發現了在這「金融之都」沉澱的歲月精華。

猶記得抵達上海的第一週就碰上了元宵節。於是,我們幾個小伙伴一行前往豫園賞花燈。當天到達時已是晚上七點,路兩旁的樓宇都已亮起燈光,好似被金絲鑲嵌。不同於上次白天遊覽時的幽靜典雅,幾座古代建築在各色光影交疊中增添了幾分神秘與震撼。我站在屋簷之下,細細欣賞著其一磚一瓦,它們時而平行整齊地排列,時而改變連接軌跡向另外的方向彎曲。然而,正是這縱橫交錯,使得整體看上去既井然有序又不失藝術設計的巧思。這是我近年來第一次感受到建築的魅力,縱使周遭喧囂,我仍為之着迷,直到朋友提醒我才恍過神來。今年前來觀賞花燈的人格外多,使得夜晚的豫園格外熱鬧。我的朋友叫住我,讓我抬頭看——是錦鯉!四周的紅色花燈被排列成海浪的形狀,彩色錦鯉「遨遊」在其中,直撲人們而來,十分生動;走向中央,還有大型的「九龍戲珠」花燈以及其他各種傳奇造型,真叫人大飽眼福!



沿著豫園的石板路繼續向前,一路都是商攬客的吆喝聲與喇叭聲。我們找了家上海老字號店坐下,整個面不大,卻保留著老式收銀方式——餐券。店裏穿梭著老式餐車,送餐的人穿著上世紀的小馬甲,真讓人有種穿越回老上海吃飯的感覺。我們跟著店員的推薦,下單了蔥油拌面和蟹黃小籠包。這兩道在上海堪稱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端上桌時還冒著熱氣;被熱油澆注後,蔥香和蟹黃的鮮美一同朝我們撲面而來。在江南一帶,「小籠包」指的是內餡有湯汁的包,當我咬下第一口時,蟹黃伴著湯汁湧入口腔,餘鮮久久不散。這時再配上味道較重的蔥油拌面,兩者的味道完全不會產生任何衝突,麵條在蔥油的浸潤下變得十分順滑,但由於是現做的,它的口感勁道十足。在不斷的咀嚼中,先是品嚐蔥香,再是油潤,最後則到麵條的原麥本味,好一道看似單調卻暗藏美味玄機的菜品。

吃飽喝足後,我們一邊觀賞花燈,一邊往回走。雖然與五年前相比,這裏增加了許多商業元素,但幸運的是我們仍能在此感受到上海的風情。隨後我還去了很多地方,去南京路和外灘體驗《夜上海》中的「不夜城」,也造訪了四行倉庫,了解上海保衛戰時的艱苦歲月⋯⋯

上海這座城讓我有太多留念,我喜歡它現在的繁華,也鍾意它過去的歷史變遷,每次與它再會都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