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中華姓氏溯源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姓氏的源起和分別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姓氏的國家,歷史超過了五千年。據《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我國漢字紀錄的姓氏多達兩萬四千個,其中單姓就有六千九百三十一個,而複姓不單止有雙字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最長的姓長達十七個字,而我們常說的《百家姓》只佔冰山一角。

姓氏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母系社會,而「姓」又早於「氏」的出現,《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意思是同一女性所生的後代即為同姓。在三皇五帝之前,執權者沒有正式的帝號,多是以名為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後來以封地或官職作為氏稱的例子就更多了。男子最初稱「氏」而不稱「姓」,而「氏」的由來又多以功勳封賞有關,所以又有了《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的說法。

「姓者,統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北宋劉恕《通鑑外紀‧注》簡明地指出了姓和氏的分別和聯繫。三代以前,學者普遍認為「姓」代表女系的血統,「氏」則表示男系的功勳,因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到了父系氏族時期,姓氏的使用有了明顯的變化。天子有姓而無氏,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隸只有名,無姓氏。如周武王姓姬而無氏,而弟弟周公旦則姓姬、氏周、名旦,願者上釣的太公望姓姜、氏呂、名尚等。

姓氏的合一和演變

秦漢以後,姓氏的發展更趨複雜和混亂,姓和氏逐漸融合為一,氏的功能逐漸淡化或被忽略,太史公的《史記》裏就很明顯看出這點:孔子,字仲尼,姓孔氏。高祖,姓劉氏,字季。可見姓和氏渾為一體,姓即氏,氏即姓了。

古人非常重視人的名字,更別說是姓氏了,因為姓氏的特殊涵義,人們不會輕易更改姓氏的,但於中華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姓氏的演變卻是紛繁複雜的。中華姓氏的源來一般被認為是先民對原始宗教的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演進中,最初的姓氏便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後來,以封國封地為姓的,如齊、魯、吳、楚等;以官職為姓的,如司馬、司空、上官等;以居住地為姓的,如東郭、西門、柳、楊等;以職業為姓的,如陶、巫、匠、賈等;有少數民族漢化的,如元、祝、關等;還有以動物為姓的、以先人諡號為姓的、以方向為姓的、以數字為姓的……例子不勝枚舉,更有因避諱、逃難或某些原因而改姓的,其姓氏源流就更難以追溯了。

姓名與字號

除了姓氏和名字,古人還要另外取「字」和「號」,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與「名」有一定的聯繫,如並列關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平」和「原」也就一樣意思;又如補充式關係,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

比起姓氏和名字,「號」就自由隨意多了,基本都是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或抒懷、或感事、或詠物,各式各樣,無所不有,如少陵野老、青蓮居士、東坡居士、八大山人、齊白石、張大千等。

結語

中華姓氏源起的爭議很多,這固然是由於中華姓氏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此暫不表述。中華民族重視宗親血緣關係和同鄉地緣關係,姓氏是標示個人家族血緣的符號和標誌,某程度上帶給了人們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獨特的內涵傳承性。

中華姓氏的演變和發展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從母系社會的血統認同到父系社會的功勳標示,姓氏不僅是個人的身份象徵,也是家族歷史的承載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的合一和多樣化使其成為了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無論是出於敬祖崇宗的傳統,還是社會變遷中的自我改變,姓氏始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塑造了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對家庭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