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享>:鄧族興學數百載 傳承文化跨世代

「🎵巍峨哉我校矗立於錦田鄉中🎵」

一句校歌歌詞,道出了學校的地理位置。錦田古稱「岑田」,明代改稱錦田,是新界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提起錦田,不得不認識鄧伯裘太平紳士,他是錦田鄧族的顯赫人物,為錦田以至新界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二十世紀初,鄧伯裘先生把故居的一部分闢作鄧氏子侄的私塾,為鄧氏子弟提供教育。他的故居於元朗錦田祠塘村,見證着錦田和元朗區的發展,亦是二十世紀初本港私塾歷史的見證。

為了進一步實踐「人人能學,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讓更多居民子弟能接受優質的普及教育,鄧伯裘先生於1926年,將私塾規模化,創辦蒙養學校,為錦田社區提供一個優質的教育平台。

五十年代,鑑於本區適齡就學兒童的人數漸增,至1953年,建校委員會通過撥款,擴建校舍,成為現在的錦田公立蒙養學校。

鄧伯裘先生故居
鄧伯裘先生故居
學生利用EduVenture戶外考察工具認識屏山文物徑
學生利用EduVenture戶外考察工具認識屏山文物徑

糅合創新科技   認識傳統文化

蒙養團隊一直秉承鄧伯裘先生的教育信念,配合社會發展,於古樸校舍中引入創新教育,讓學生樂於學習,各展所長。

近年,學校運用EduVenture戶外考察工具,帶領同學走訪鄉郊的古建築群,認識中國建築特色。師生曾踏足屏山文物徑,來一趟建築尋源之旅,了解鄧族定居屏山後,如何透過建立「三圍六村」,凝聚族群力量,傳承中華文化。此外,學校每年均安排學生參訪清樂鄧公祠以及力榮堂書室,並由鄧族後人親身講述鄧族八百多年前於錦田定居後,如何透過興建祠堂及創辦學舍,弘揚傳統文化。

當傳統文化遇上創新科技,並不代表舊有文化被取締,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將新界的傳統風貌保留及承傳!

文物導賞先鋒   傳承鄧族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要學生珍視自己的文化,教師除了引導他們多接觸和認識,亦關注如何透過日常教學及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2023/24學年,本校八位四至六年級學生,參加了由元朗民政事務處與錦田鄉事委員會合辦之「文物導賞小先鋒」計劃。學生透過錦田鄉事委員會成員以及各村村長的指導,認識吉慶圍、周王二公書院、便母橋、二帝書院及清樂鄧公祠等古蹟,學習它們的歷史。在計劃的「成果分享日」,學生更擔任文物小先鋒,向家人及公眾講述各古蹟的歷史。

「🎵遵校訓忠信勤樸示黌宮🎵」

「🎵斯無負父老興學之宏衷🎵」

期望蒙養團隊能秉承鄧伯裘先生當初興辦蒙養的理念,發揮「人人能學,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蒙養同學則能實踐校訓「忠信勤樸」的精神,活出正向孩子的樣式。

文物小先鋒為公眾介紹吉慶圍歷史
文物小先鋒為公眾介紹吉慶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