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古法醃臘肉

氣溫稍降,涼風吹拂,除了添衣保暖以外,為吸收更多熱量,吃肉吃菜的份量也自然增加。秋風一起,總會想起一些食物,羊腩煲、蛇羹,同樣應時應節。近日教授碩士學生,放學已達夜晚,覓食選擇有限,唯有四圍找找。最後在太子找到一家食肆,有售煲仔飯,正合我意,味道不錯,課後吃過好幾次。左挑右選,無論配牛肉、腩肉,總要外加臘味。臘味油脂流溢,飯焦香脆,混和咀嚼,不覺黏膩。

以前親戚住鄉村,秋風一到,就會看到生曬臘味,臘腸、潤腸、臘肉,晾曬架上,或晾衫竹穿起,或吊在鐵絲網,任由風吹日曬。村民習以為常,出入一陣臘製食物的味道,就知道秋季的到來。有些人自製,有些人選擇向鄰居入手,同嘗季節的滋味。臘味當中,較長的是臘肉,製法如何,家家戶戶都有秘方。臘肉不是現代產物,明代《古今醫統大全》早有談到「臘肉法」,先用鹽均勻擦肉,放入缸醃製數日,其間每日翻轉兩次;然後加入酒和醋,再醃三至五日,每日翻三、四次,取出晾乾。

臘肉晾曬好,還有不少後續程序,《古今醫統大全》續記如下:「先備百沸湯一鍋,真麻油一器,將肉逐塊略入湯,蘸即提起,趁熱以油刷上,掛煙筒上薰之,須日夜不斷,煙薰十日方好。諸肉並依此法。」文中「薰」字與「燻」字通用。臘肉用滾水略過,再刷上麻油,然後放入筒中煙燻十日,炮製任何肉類都可以。現代所見的臘肉,不一定經過煙燻,因為聞起來不帶煙燻味,只完成上半部醃製與晾曬的步驟。

臘肉製好,收藏也有學問。現代人可以將臘肉置放雪櫃,傳統做法較多是放於通風地方。清代《養小錄》有提到「藏臘肉」的方法,說:「醃就小塊肉,浸菜油罐內,隨時取用,不臭不蟲,油仍無礙。」將臘肉做成小塊,醃好放油罐內,油浸不壞,類近油浸食物罐頭的做法,保存期延長,不過久放仍是會有食物安全的風險。

臘肉藏好,取食時也有準備的方法,《養小錄》就有「蒸臘肉」一條,載:「洗淨煮過,換水又煮,又換幾數次,至極淨極淡。入深錫鏇,加酒、醬油、蔥、椒、茴蒸熟,則陳肉而別有新味,故佳。」洗煮數次至乾淨,放入深的錫盤,加些調味、香料蒸熟,去除陳味,單食可以,或加烹煮。清代《清稗類鈔》教「煮臘肉」,可即看即煮,內文提到:「以鹽漬豬肉,乾而食之,曰『臘肉』。或煮熟切片,或加筍煮之。」鮮筍、煙筍都可以炒臘肉,現代更多用來炒蔬菜,或簡單配飯已十分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