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何以中國:漫談中國漁業史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地球海洋之大,甚於陸地兩倍之多有餘,約佔地球總表面積百分之七十一。據我國官方資料顯示,海域總面積約近五百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二萬公里。如此驚人數據,使我國領海幅員於世界佔據前列位置,加上海域內星羅棋佈逾七千六百個大小島嶼,萬里河山,地負海涵,天然資源極其豐盛。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糧食就是國家經濟命脈所在,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各朝各代無不把糧食視之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可自於存疑時代開始,太古伏羲氏結繩為網,教人以漁,華夏民族便有了捕魚的歷史;然而自此以下數千年,卻鮮有關於漁業歷史的記載。

最早有關捕魚的紀錄出現於先秦時期《山海經》中:「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一曰在焦僥東,捕魚海中。」原始人徒手捕魚,所得有限,通過長期生活實踐,民智漸開,開始利用工具捕魚,最初仍是棒殺、石砸、射殺等原始方法,後來懂得結網,漁獲才有了明顯的提升。

明朝周臣《漁邨圖》(局部),可見魚販分別在船上和岸上秤魚買賣,以及漁夫與鵜鶘合力捕魚
明朝周臣《漁邨圖》(局部),可見魚販分別在船上和岸上秤魚買賣,以及漁夫與鵜鶘合力捕魚
清朝丁觀鵬臨摹宋朝《漁樂圖》(局部),船家們忙於張網捕魚,孩童則與母親一起,或在快樂地玩耍
清朝丁觀鵬臨摹宋朝《漁樂圖》(局部),船家們忙於張網捕魚,孩童則與母親一起,或在快樂地玩耍

到了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漁業發展有了重大的躍進,越國大夫范蠡的《養魚經》和詩經中都出現了人工養殖魚類的記載。隨著時代的發展,漁業發展突飛猛進,漢朝的養鯉、三國時期的稻田養魚;到了唐朝,漁業生產發展更是與耕作、蠶桑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

宋代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極為繁榮昌盛的朝代。隨著造船技藝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精進,宋代近海漁業達到了空前規模,亦進一步帶動了人工養殖魚業的發展。

隨後的朝代更迭,戰亂頻仍,社會動盪,漁業發展也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元朝蒙古的崛起和進佔中原,重創了包括漁業在內的經濟體系;明清的禁海禁漁政策,大大打擊了我國當時的海洋漁業生產活動,但另一方面而言,也促進了內陸湖泊水產養殖業的增長,「漁家處處舟為業,農業年年桔代租」,其發達景況可見一斑。

1901年,清朝張之洞等人在《江楚兩制軍條陳農政折》中指出:「中國以農立國,蓋以中國土地廣大,氣候溫和,遠勝歐洲,於農最宜,故漢人有天下大利,必歸農之說,夫富民足國之道,以多出土貨為要義。無農以為之本,則工無所施,商無可運。」此番說話不但概括了農業之於我國重要性,亦揭示了中歐立國根本之分別。

上述「農業」一詞實也包含「漁業」而言,但比起歐洲大陸,以禽畜和魚類為主食的國家,又或某些島國如日本,基於地理因素的原故,我國漁業在整個農產業中的比重必然不同歐日,但縱觀華夏歷史,漁業發展伴隨農耕活動,亦為我國農業生產重要一員。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武進人沈同芳所撰《中國漁業歷史》出版,此書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漁業史著作,自此我國才有了有關中國漁業史的正式研究及記載。《中國漁業歷史》具有顯著的開拓意義,其中漁業公司、漁業設官兩部分更反映了清末發展新式漁業、加強漁政管理的歷史,對於啟發現代漁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漁業史是一部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從古代的自然捕撈到現代的工業化養殖,漁業不僅是中國經濟的要素,也是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漁業經歷了多次轉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生產和貿易的規模大幅度擴大,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

然而,快速的發展也帶來了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挑戰。面對這些問題,中國漁業正逐步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強調生態保護、資源管理和科技創新。未來,中國漁業需要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同時,尋求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為全球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承諾,也是對未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