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的「藍色轉型」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世界漁業及水產養殖的需求及供應均日益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糧農組織)在2024年6月7日發布的《2024年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狀況:藍色轉型在行動》報告,開首部分的數據顯示2021年水生動物食品全球表觀消費量達1.6億多噸,而全球人均年消費量由1961年的9.1公斤增加至2022年的20.7公斤。這個增長與世界經濟發展及人們追求健康飲食習慣不無關係。另一方面,2022年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續創新高,產量激增至約2.2億噸,較2020年成長4.4%,而同年水產養殖首次超過捕撈漁業,亦標誌著該產業營運模式的轉變。隨著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於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世界漁業的發展與轉型日益關鍵。為此,糧農組織提出了「藍色轉型」概念以應對有關挑戰。

該報告指出,「藍色轉型」是「一項目標明確的行動,匯集全體利害關係人的力量,利用現有和新興的知識、工具和做法,保障水產食品體系為人人享有糧食安全、營養及可負擔的健康膳食持續做出最大貢獻。」其行動提出三大目標,分別是:(一)可持續水產養殖業集約化與擴大發展,在滿足全球水產食品需求的同時確保公平分配利益;(二)有效管理所有類型的漁業,維持族群健康狀態和保障公平生計;(三)升級水產價值鏈,保障水產食品體系的社會、經濟、環境永續性。這三大目標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學術機構、漁業從業者、非政府組織、消費者等方面的支持才能落實。最後,報告提出相關產業尚未挖掘的潛力部分,以便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也不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無論在水產消費量及生產量均是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及2022年的數據,中國的水產品消費量及生產量同佔全球36%。中國國務院在2024年7月11日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希望對於糧農組織及國際社會的聲音作出回應,以貼近「藍色轉型」。不過就有關政策的落實及因漁業捕撈產生的國際爭端方面,還是需要中國政府的進一步落實及與國際社會多加對話協商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