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印度之路v.s.中國之路 ——「非暴力」基因與革命基因帶來的不同面向

正在崛起的印度似乎具備與中國相似的發展條件:相似的建國時間、龐大的人口、快速的經濟增長。從曾任英國首相的辛偉誠到美國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印度裔領袖在全球政治舞臺上非常活躍。印度之路與中國之路究竟有什麼不同?一切或許可以從印度與中國建國時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推導出答案。

歷史背景與獨特的治理模式

理解印度的國際地位,必須回顧其獨立歷程。印度的獨立運動強調「非暴力」。1920年,甘地宣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為印度國大黨的核心策略,最終在1947年獲得獨立。這一過程中,印度人用和平方式反抗外來統治,展示了非暴力抵抗的力量。

中國的歷史在於革命與武裝鬥爭。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內戰與抗日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政治資源與經驗教訓,這使得其在建立政權後能迅速實行全面的社會與經濟改革。這種歷史背景使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夠更迅速地推動政策的落實。

這樣的歷史根基對兩國現今的發展路徑有著深刻影響。印度的非暴力傳統和中國的革命精神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這在今天的國際舞臺上仍然顯著。

西方制度的繼承與內部挑戰

印度在獨立後全面借鑒西方民主政治體系,英語成為官方語言,語言上的親近也使得印度與西方的溝通更加便利。然而,制度的全面移植並未解決印度內部的發展問題。基礎設施落後、治理腐敗、官僚主義仍然是制約印度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迅速提升了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集中治理加速經濟發展。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使得政策能夠快速落地,無論是高鐵建設還是城市化進程,速度都遠超印度。治理模式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國家的發展效率。雖然印度號稱自己具有「民主」的優勢,但在當前階段可能需要借鑒中國的某些高效治理模式,以便在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方面實現更快的進步。

自給自足的經濟策略

2020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自給印度」的倡議,強調本土主義和自力更生。這一政策似乎是對過去依賴西方的反思,讓人聯想到中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瑞‧達利歐甚至稱莫迪為「印度的鄧小平」,這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印度轉型的期待。

然而,印度的「非暴力」基因與西方體系的全面繼承使得其在推動改革時缺乏不破不立的決心。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一個相對集中和高效的政治體系下進行的,這使得政策的推動速度和執行力度都大大提升。「莫迪經濟學」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否真正突破西方依賴的桎梏,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印度在經濟路徑的選擇上應該尋求平衡,既要保留本土特色,又要能夠吸取外部的成功經驗,這樣才能形成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展望未來

在西方全面打壓的情況下,中國在現代政治語境中提出「四個自信」,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堅定信念。印度雖然喊出了「自給自足」的口號,但僅僅局限在經濟建設的方面。對於政治、社會、民族、民生等領域,缺乏更清晰的頂層規劃與設計。印度能否在穩定中尋求變革,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將是未來值得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