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鑒今:香港經學研究面面觀

如有查詢,請聯絡新亞研究所 (電話:2715 5929, 2715 5799)

支持:夢周文教基金 
主辦:新亞研究所 
時間: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14:30 – 17:00 
語言:粵語
地點:新亞研究所活動室
籌組人:張曉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研究興趣集中在中國中世思想和社會領域,尤其關心唐、宋時代的士大夫思想與及經學理論。
具體研究計畫包括唐宋禮學、宋元道學、王安石新學、兩宋題跋等專題。
報名方法:https://newasia.org.hk/%E8%AA%B2%E7%A8%8B/rt2024003/

與談人及內容
謝向榮教授,主治《周易》,兼及經學、諸子、哲學、文字學、訓詁學及出土簡帛文獻等。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博士。
現任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能仁學報》執行編輯。
《易》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與價值
《易》道思想為華夏文明之主幹,要深入把握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與價值,
必須正確辨明《易》道的本質,以及其與儒、道思想的關係。
然而,到底何謂「易道」?
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如何?有何現實意義?是講會就此提出意見。 



蕭敬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高級講師兼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課程統籌。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範圍包括經學、古文獻學和粵方言。曾發表多篇經學方面之學術論文。
春秋時代古人名與字的關係  
古人的名與字,普遍存在一定的聯繫。
《白虎通·姓名》云︰「或旁其名為之字者,聞其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
名與字既然意義相應,也就成為後人尋研文字古義的寶貴材料。
是次講座將以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的解說為基礎,嘗試窺探春秋時代古人名與字的關係。



郭嘉輝,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明太祖的政治與文獻、近世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禮制、對外關係、族群等問題。  
天下通禮—明清禮儀的域外實踐  
中國禮儀對於今日的東亞文化、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是次將透過介紹韓國、沖繩等地的建築、遺址,和作為觀光資源的儀式重現,配合朝鮮、琉球等地的古籍記載,
多角度呈現明清時期的迎詔禮、朝賀禮等國家禮儀如何被週邊的國家、王朝吸納並實踐,進而影響他們的禮樂文化至今。



李洛旻,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
現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
研究興趣為經學、禮學及古代文獻。  
中國禮學視野下的飲食文化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禮記.祭義》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飲食為生活所必,禮又植根於人之生活。
因而,飲食一環在古代諸禮儀之中乃極重要之角色,滲透在生活各個層面,橫跨了生死兩界。
其所展現孝養、尊尊、禮尚往來之義也正是中華禮儀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