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鄉土中國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一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其土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自古以來,中國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將其視為生命的依歸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每塊土地都充滿著農民的勞動和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而傳統的中國就是鄉土社會,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給此描述:「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但是流動人口很少,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因此可見,傳統中國社會文化是深受鄉土社會影響的。

《禮記》云:「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對於中國人而言,土地有著特殊的文化和情感意義,由於人們絕大部分的取給資源都從土地中來,千百年來對土地的辛勤耕耘也塑造了中國人務實、耐勞的精神,「腳踏實地」、「天道酬勤」也成為了中國人信奉的圭臬。

在鄉土社會,傳統家庭幾代人同食同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以「家」為同心圓的生活格局,價值觀和道德準則世代相傳,重視家庭、尊重長輩,講究倫理道德。鄉土社會的環境塑造了中國人民的性格和精神,使他們注重和諧共處、謙遜節儉。古人常以社稷比喻國家,「社」即土地神,「稷」為穀神,視土地和農產為「國家」的代表,體現了傳統中國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觀念和依戀情結。

這種鄉土文化的影響貫穿中國的社會結構、教育體系和價值體系。中國人樂天知命、安土重遷,如非迫不得已,絕難離鄉背井、遠走他方的。因為傳統中國人民追求的幸福生活和理想社會,無非是解決溫飽和各得其分、各安其分。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只有安土才能樂天,只有樂天才能敦乎仁,故能愛。

然而,中國的傳統農耕社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和現代工商業的影響,這導致了社會的變遷和轉型。隨著現代化的浪潮席捲而來,農村地區的人口外流,農業生產模式的改變,使得鄉土社會面臨著傳統價值觀和現代思維的碰撞。

土地用途的變改也與傳統鄉土文化及思想息息相關。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被開發成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使得農耕文化逐漸淡化。然而,儘管土地日益變遷,中國人民對土地的情感和對傳統鄉土文化的尊重從未改變。新興的環保運動和農村振興政策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安土重遷、戀土情結的文化特點,即使國家及政府開發自然資源,亦不忘保護和培育,使其能在最少的影響下延續和發展下去。「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國文化一直主張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和諧共處思想,維持人與自然之間均衡而共利的微妙關係。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在新時代,中國傳統鄉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璀璨星河亦是萬家燈火,我們應該在現代化的發展中保留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土地、尊重農民,並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之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保持中國傳統的同時,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復興。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時代巨輪劈波斬浪,大地山河滄海桑田,願我輩青年在追求詩與遠方的同時,心中仍擁有一盞歲月靜好的明燈,既奮發勇毅,與社會、時代共進步,亦能與時舒卷,肩負個人、家國責任,揚發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