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專區>:遊廣州南沙有感

清晨,我和三個同事好友換上運動裝,踏出酒店大門,朝鳳凰湖公園進發。

這是我到訪南沙的第二天,也是行程結束的一天。我們一行六十多位老師,前一天從香港西九龍站搭乘高鐵抵埗後,隨即參觀了數間科技企業,探訪成立不久的港人子弟學校。科技與教育,成為了我們今趟旅程的主旋律。近年香港教育界大力提倡「STEAM」,科學教育愈見重要。今次參觀的企業,都是研發甚為專業的高端科技產物,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術,遠超我的認知,但這也只是個人的局限,當中或有某些老師受到啟發,想到如何在學校帶領同學研究和應用高端科技產品。近來不是有一群師生研發人造衛星升空嗎?

我們沿著鳳凰湖畔慢跑。早上行人稀少,偶有雀鳥徐徐飛過,微風拂衣。跑步,有時不只在於鍛鍊體魄,也是讓人以有別於平常的速度,觀察、感受一個地方;而假如能夠像我們一樣,讓自然的律動調整我們的脈搏,便更添一番寫意。一直跑,綠樹圍繞道旁,但路上不見落葉。每跑數十步,便見兩、三株樹,被支架維護。城市的整潔與安全,永遠無法盡善盡美,只能不斷進步。在這麼一個靜謐的岸邊,我看到城市規劃和管理的用心。

公園內樹立了多個指示牌,也有標記提示人們由公園入口至該處的距離,但我們都不太關注跑了多少公里。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小小的垃圾分類回收教育站,只可惜時間尚早,設施還沒開放。聽說南沙設有近九百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其中不少配置人工智能監控,讓市民遵從分類原則,配合源頭減廢的宣傳和教育,軟硬兼施,鼓勵大眾保護環境。環保,是為了現在和未來,也是對過去的修正。建設宜居城市,對環境的保護必不可輕視。

跑到公園的盡頭,我們停下來拍照留念。瞧瞧手錶,是時候回程了,是沿路折返還是另闢新徑?為了多看一點這個城市,我們選擇以不同路線返回酒店。街道上漸漸熱鬧起來,人和車往來穿梭,為南沙再次注入一天的活力。我們也不自覺地加快了步伐,雖氣喘吁吁,但心情愉悅地回到了酒店。

兩天行程轉瞬即逝,所見所聞未必寬廣深入。我期待將來重遊南沙,並遊訪更多城市,或是步行,或是跑步,速度不一樣,但只要留心,同樣能找到值得觀察和感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