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聽講>:談背誦

許多孩子害怕背誦,自稱沒記性,說背誦是苦差。更可怕的是得到家長認同,甚至強化孩子的觀點。那等於教孩子不斷說服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背誦的能力,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後,孩子必然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去兌現這個心理上的自我期待了。

背誦其實是記憶的一種方式。對於記憶,學理很多,也不必細表。總之,記憶和遺忘是一件事的兩面,而且兩者基本上同時發生。遺忘隨着時間過去而加大流失,記憶亦隨之逐漸減少。本來,人腦的存檔方式十分散亂,提取記憶的通道也非簡捷有效。因為那個信息量實在太大了,遺忘的作用就是鞏固有用的信息。故此,遺忘不一定是信息已從腦子消失,而是提取信息的通道壅塞或被隔斷了。至於背誦,則是借助聲音的聯繫,人為地把記憶組織起來。通過不斷重複的輸入和提取,藉此建立慣性,好把提取記憶的幹道打通。就像執藥材的伙計按著藥方,從身後百子櫃拈出一味甘草。他不用再看一眼,背著藥櫃伸手到某個格子取出幾片甘草,竟如探囊取物。因為多年訓練,早已熟路輕車了。記憶不是如何把東西放到百子櫃中,而是準確地從相應的櫃子中取出需用的物件,關鍵就在於那個門道。


為什麼背誦是有效的記憶方法?因為那是聲音起了作用。人有短期、中期和長期記憶系統,而長期記憶系統主要依靠聲音作聯繫。當我唸出「床前明月光」這句詩,如果你也背過《靜夜思》的話,其後三句自然會從腦海唸出來,不用作任何思考。你在街上遇到老同學,忽然腦海中閃出他的一串電話號碼,那也是靠聲音的。外國學者研究人腦記憶,發覺記到第「七」項,是最具效率的,稱為「奇妙的7」。多於七,記憶就會減退了。故有人說,古人有五言詩、七言詩,但沒有八言詩。

既然背誦和長期記憶主要靠聲音,那麼,要掌握背誦,首先要唸出聲。我發覺讀書唸出聲的孩子,成績一般較好。其次,背誦篇幅的大小,人人不同,但可通過訓練逐步擴大。正常來說,你把合適的篇幅(例如七句、七行、七小段)整段唸誦一百至二百遍,可以達到終身不忘。有些同學背書過後,不消幾天就忘記,因為唸誦的次數還不足夠。我一般採用的方式,是分段背誦法:第一天唸二、三十遍(掩書默唸提取一兩遍)。第二天唸一、二十遍(默唸兩遍)。第三天唸十遍(默唸四遍)。然後第五天十遍,第十天十遍,二十天十遍,自此終身不忘。如果嫌篇幅太長,可分拆開來背誦,再結合一起。

唸書的時間不揀早上,既然與思考無關,最好是黃昏或晚上,甚至在乘車、睡前或用洗手間的時段。抄卡片也十分有用,口袋中放著一疊卡片,不時翻起來再默唸幾遍,保持提取記憶的通道暢行無阻,那是背誦的最大竅門。

最後,你要重複告訴自己:我背誦能力最強,背書難不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