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二等獎>:傳承與失傳

傳承與失傳

文:何芷喬(荃灣官立中學一年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可是人們都只學習琴棋書畫這些廣為人知的文化,可又有幾個了解其他寂寂無名的技藝呢?

 

古琴,中國四藝之一,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琴聲悠揚,餘音裊裊。李白所寫的《聽蜀僧濬彈琴》讚美了蜀僧濬彈古琴時琴聲如大自然般清越雄偉,同時藉着感受琴聲蘊藏的情緒帶出自己思鄉之情。這首詩亦道出高人的境界及彈奏古琴時的意境,蜀僧濬離最高境界大概只有一步之遙吧。

 

書法,是古今人們皆追求的藝術。中國書法以漢字為標準,分為楷書、行書、隸書、草書及篆書。楷書整齊規範;行書遒媚勁健;隸書端莊樸厚;草書無拘無束;篆書柔中帶剛。「書聖」的王羲之是書法中的佼佼者,他的字委婉含蓄,卻剛健有力,一撇一捺都透露出其深厚的書法造詣。

 

正因為李白詩句、王羲之字帖流傳至今,人們才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真諦。世人因此想學習它們,或許被父母所迫,或許興趣所致,或許為了跟朋友炫耀。但那些為人熟知的中國文化卻因而能傳承下去。

 

然而,這些都是光鮮的表面。

 

嘆歌,或稱鹹水歌,是水上人的傳統習俗。嘆歌分為個人獨唱及數人對嘆。漁民會在人生重要階段詠嘆。婚禮上,女方會在歌詞裏填入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並感激他們的養育之恩。而喪禮上,親屬會歌唱亡者的生平,伴隨嗩吶和銅鑼聲,願他能永享安寧。

 

皮影戲,是中國融合手工藝及音樂的民間藝術。古人會把獸皮剪成人形後黏上竹棍,演員在表演時躲在白色隔亮布後操縱影人。然後他會一邊拉扯着竹棍,我們就能看到影子在布上浮現,一邊配合古代打擊樂器,用當時流行的唱腔及曲調去講述民間典故。普通人家平日乏悶時,就會坐在茶樓裏看皮影戲解悶。

 

可惜,現在的年青人又有幾個願意去學這些「老土」的藝術呢?嘆歌要適應口音變化,花大量時間學習填詞,又要懂得配合樂器的節奏。皮影戲更甚,精通這門手藝的少之又少。學習音律、操縱技巧及一心多用成眾人卻步的原因。年輕人追求自由,要他們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絕不可能,加上易學難精,他們會不懂事地想:與其浪費時間練習,不如去學習有興趣的,倒有機會學有所成。這樣就形成了一些中國文化瀕臨失傳的局面。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怪責年青人不成熟,亦不是想改變他們的想法。而是想呼籲大家:中國文化並不光鮮亮麗,在琴棋書畫的背後有着像嘆歌和皮影戲般不起眼,卻深藏不露的文化。既然你們現在都知道了它們的存在,何不盡自己一份綿力,進一步了解它們,拯救瀕臨失傳的文化,讓它們重回在世人眼前呢?


評語:本文談中國文化,焦點是被忽略的傳統技藝,內容不落俗套。作者先讚揚文化的光明面;然後再以嘆歌、皮影戲為例,說明有許多即將失傳的技藝,呼籲年青人各盡綿力,拯救瀕臨失傳的文化,所論發人深省,感情真摯,有當頭棒喝之效。